-
自身建设
几番梦回终遂愿——我与平阳民进
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他在年轻时在浙江两级师范读书,国文教师马叙伦对他这位童年时考中乙己科秀才,在校时品学兼优的学生,不免另眼相看,奖掖有加。父亲对这位学识渊博的同宗长辈分外尊敬,视作恩师,彼此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父亲从浙师毕业后,回乡从事桑梓教育,虽与恩师两地睽违,而鱼雁仍然长通。1926年8月6日,我弟呱呱坠地的那天,适接恩师来信,于是将他取名“允伦”,寓有继承和发扬恩师业绩的深意。
平阳解放初期,父亲作为统战对象的民主人士出席县人民政府筹备会,受聘为县各界人民代表。1956年县政协成立,他作为首届委员担任社会人士学习组组长十多年。1962年春,省人民政府聘任他为省文史馆馆员后,当选为政协常委,1974年逝世。他临终时对我兄弟说“我一生的关键时刻,都是恩师通过书信指点迷津。遗憾的是恩师创立的民进还没有在温州地区发展,使我未能成为民进一员。看来只有寄望于你俩了!”父亲的遗愿萦绕我的脑际,真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弟允伦在“文革”中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遭受冲击,原无意跻身政治活动。后来参加《汉语大词典》编写工作,被留在温州师范学院任教时,适逢民进省委有意在温州发展组织,有人劝说他出山举旗。时任省民进秘书长的吴畏同志正是他当年大学读书时的同班同学,来信给他消除了顾虑,使他鼓起了勇气。但他自己认为威望不足,难殷重任,结果请出了德高望重、索有“温州文坛泰斗”之誉的文化界耆宿马骅为首建立了温州民进委员会。
温州文化界以马老马首是瞻。出于众望所归,要求入会者纷至沓来,当我每次去温州时,允伦陪我拜访。我回忆自己初进温州中学时,他已是高中二年级和我堂姊马秀权(马星野胞妹)同班。编校刊、演话剧,头角崭露,早为全校师生嘱目。我心想他怎么可能认得我呢?料想不到一见如故,且平易近人,还戏说和我有“五同”之谊(同宗、同学、同乡、同志、同好)。倾谈之下,互吐肺腑。我透露早有向往民进的愿望,他回答说,“目前市委尚无在市区以外吸收会员的计划,相信一段时间后,可能将组织发展到县级,你且静候时机,到那时,市委定要委托你作为上下联系的纽带。”语重心长使我的夙愿得以“死灰复燃”。
果然,中共中央于1986年以19号文件批转了中央统战部《关于新时期党对民主党派工作方针任务的报告》,逐级下达到县,经我与县委统战部联系,约定1987年3月12日,由温州民进市委领导亲来平阳,具体协商筹建平阳支部事宜。
允伦指点我“一个新党派的成立,必须有一个德高望重的人物举旗,才能取得一呼百应的效果。”经县有关领导考虑,认为时任县政协副主席的无党派人士周慎,符合民进入会条件,正是适当人选,于是由马骅敦促周慎本人同意参加筹备小组,协同周干、姚易非和我共四人从事筹备工作,并择定5月12日举行支部成立大会。会上选出支部委员五人。选出周慎、周干为正、副主任,从此作为平阳县第一个民主党派地方组织顺利地诞生了!
当1990年支部换届时,我和高锦杰主动退出领导班子,改选周世好、周月磊递充。翌年,支部升格为总支委员会,下辖四个支部,我受任离退休支部负责人历五个春秋。回顾平阳民进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长江后浪推前浪”,我高兴地看到平阳民进人才辈出,后生继起。
(作者:马允元,原平阳县城市信用社董事长,平阳民进第一届支部委员,平阳县第八、九届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