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进风采
两位“八零后”民进会员联袂推出《题咏鹿城古代诗选》温州话注音本
近日,《题咏鹿城古代诗选》(上下册)由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出版。该书由民进会员、温州学者沈克成、沈洪保耗时三年编注而成。全书60万字,收录了南朝至清代300多位诗人的900余首诗作,每首诗作均以“温州话拼音方案”注音并加详细注释。该书作为温州市鹿城区文化精品扶持项目和温州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项目,既是地方文献整理的创新范例,更是方言与古典文学融合传承的生动实践。
两位“八零后”的文化之约
在温州文化研究领域,今年85岁的沈克成与88岁的沈洪保两位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双子星”。这两位相识数十载的老朋友都怀揣着对乡邦文化的赤诚热爱,退休之后仍笔耕不辍。在这次合作中,沈克成专注温州话注音,沈洪保负责诗文校注与解析,在耄耋之年完成了这项可贵的文化工程。
民进会员沈克成1941年出生于鹿城。作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他身兼文字学家、方言学家、汉字编码学家等多重身份。自20世纪70年代起便深耕汉字编码研究,发明了著名的“沈码”。受郑张尚芳邀请,他投身温州话研究,一做就是20余年。成果颇丰,先后编撰出版了《温州话词语考释》《瓯语音系》《温州官话——瓯剧念白音韵研究》等二十多部温州方言专著,还主编《温州方言文献集成》《温州话辞典》。在编写《温州娒讲温州话》一书时,沈克成有感而发:“温州话的‘四声八调’与汉语中古音的声韵特点高度吻合,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用温州话去读古诗词,是真正的‘宋韵瓯风’。”
民进会员沈洪保1938年出生于瑞安。196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系温州大学退休教师。他长期从事训诂和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是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汉语大词典》主要编纂人员之一,还整理点校出版过《何白集》《识匡斋全集》《歌宜室集》《沈宝瑚诗文集》等。参加撰稿的有《唐宋诗词评析词典》《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古文分类导读》等。“古诗词用温州话读更有味!”沈洪保笑道。正是这份共识,让两位老人联袂编注了这本诗选。
瓯江诗路上的千年记忆
“用温州话读温州诗”,是这部诗选的核心理念。他们从《东瓯诗存》《宋元温州诗略》《温州府志》《永嘉县志》等权威典籍中遴选诗作,时间跨度近1600年,从诗意中展现鹿城历史风貌,构成一部“诗中的鹿城编年史”。
1600年前,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乘扁舟赴温州,在永嘉山水间与自然相互成就——谢公由此成为山水诗鼻祖,温州亦成为山水诗摇篮。谢灵运守永嘉期间所写的20余首诗自然也成为开篇之作,本书上卷收录了《登池上楼》《登江中孤屿》等12首。在“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等名句中,我们可一窥鹿城的早期印象。
大唐虽风华绝代,偏居东南一隅的温州略显寂寥。受战乱和自然灾难等因素影响,该时期温州文化尚未繁荣。但秀美的温州一直吸引着诗人创作。据不完全统计, 30余位唐代诗人为温州写下160余首诗作。虽无史料证明李白与杜甫曾踏足温州,但他们都描写过温州。李白在《与周刚青溪玉镜潭宴别》中写道“康乐上官去,永嘉游石门”;杜甫在《送裴二虬作尉永嘉》中写道:“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孟浩然在《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国辅少府》中写道“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此外,张子容、顾况、张又新、司空图等都为温州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
宋代是温州历史上的一个文化高峰。杨蟠以承议郎身份任温州知州两年间,深入感受温州风土人情,创作了《永嘉百咏》,全方位描绘了温州的风貌。一句“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是温州在宋元时期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有力诗证。“宋室南渡”后,温州在教育、学术、文学艺术等领域全面崛起。宋代温州产生1307名正奏名进士,有“温多士,为东南最”的美誉。当时温州书院众多、学术繁荣,以周行己、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等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崛起。文学领域涌现永嘉四灵诗派,诗风盛极一时。
明代,温州文化突破了地域局限,“官员—士绅—民众”互动成为文化繁荣的核心动力,名人辈出,涌现出刘基、黄淮、周旋、王瓒、张璁、王叔果、王叔杲等一大批精英。何文渊、文林等贤官能吏也推动了温州文化繁荣。这些诗人的诗作多以温州山水、民俗、人文为题材,是明代温州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
温州竹枝词的创作始于宋而盛于清。清乾隆张綦毋作《船屯渔唱》,同治年间有郭钟岳、钱子奇、方鼎锐和戴文俊,他们留下了《东瓯百咏》《温州竹枝词》《瓯江竹枝词》三部书,共300余首。此外,清末还有石方洛、洪炳文和杨淡风等,这些竹枝词咏风俗,歌民情,题材广,极具地方特色。在《题咏鹿城古代诗选》下册(清代)中,就收录了很多竹枝词。
为温州话量身定做的注音法
2021年9月,《温州话辞典》正式出版,从此温州话的读音有章可循。汉语注音一直是历代语言文字学家探索的课题,方言亦是如此。汉语发展到普通话后,其声韵系统发生很大改变。最主要的是去除了古汉语中的入声和全浊声母,所以,用《汉语拼音方案》去标注古汉语是行不通的。国际音标虽能较准确标注古汉语和温州话,但缺乏普及性。
古代汉语注音多采用汉字切音法,近现代始有学者尝试以字母切音方式标注古音。英国传教士、汉学研究者、教育家苏慧廉在温州定居二十余载,修医院建学堂,学习温州方言,编撰便于外国人学习中文的《四千常用汉字学生袖珍字典》,向西方介绍中文典籍。苏慧廉采用罗马字为温州方言设计了一套注音系统,并翻译成功《温州话新约圣经》。该书给后人研究当时的温州话发音提供了绝好的资料。
据沈克成先生介绍,他十几年前受苏慧廉译本启发,以汉语拼音为框架,结合温州话音韵特征发明“温州话拼音方案”:用重复声母标注浊辅音(如“b”表清辅音、“bb”表浊辅音),融入赵元任五度标调法区分声调,同时保留入声等古音特征,解决了普通话拼音不能标注温州话中浊辅音声母、入声以及部分特殊韵母的问题,经过十几年的修改完善及实际运用,证明该方案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确实可行。在去年编著的《温州官话——瓯剧念白音韵研究》《温州娒讲温州话》等书中,就用“温州话拼音方案”替代了原来常用的国际音标注音。
沈洪保的注释工作同样倾注心血。他为每位诗人添加生平简介,对许多生涩难懂的古词和典故做通俗解释。“古诗词中有不少多音字和通假字,如不能正确辨别,就可能导致读错,甚至不能识别诗句中的平仄关系。像谢灵运的诗中有很多玄言典故非常难懂,有了注释就可以更深地体会诗中意境,”沈洪保说。
诗与方言的双重传承
《题咏鹿城古代诗选》的出版,不仅是对历代诗人题咏鹿城的系统整理,更以“古诗+方言”的形式,让古典文学与方言文化相互赋能,具有多重传承价值。
从方言保护角度看,该书完整呈现了温州话的语音系统,为方言研究提供了鲜活的实证材料。沈克成在前言中道:“整理这些注音时,我常常想起小时候听长辈诵读古诗词的场景,希望能为后世留下真实的语音记录。”
从文化传播角度看,该书开创了古典诗歌地方化传播的新路径,也印证着:当乡音与古韵相遇,温州的文化根脉便有了更鲜活的载体,为城市文化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该书的编撰和出版得到了多方支持。沈克成在前言中深情致谢:“没有大家的支持和帮助,仅凭我们两个加起来已173岁的老人,很难完成这项工作!”这更能让我们体会到两位老学者的乡愁与文化坚守,正如沈洪保在后记中引用《兰亭集序》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