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 卢礼阳:巽山一老
- 下一篇 以爱为开端的黎明 ——读余华《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
开明艺苑
郑振铎的“文明”婚礼
郑振铎(1898—1958年)是我国著名作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和藏书家,曾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1923年,25岁的郑振铎与高君箴在上海结婚。这场婚礼高朋满座,其中,瞿秋白为新人刻印章的故事,一时传为佳话。
在沪大婚 名人云集
1921年上半年,郑振铎经沈雁冰(茅盾)介绍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并在上海神州女校兼课,在此结识了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高梦旦(高凤谦,号梦旦)之女高君箴。二人互相吸引,但郑振铎此前经历过一次“门 不当户不对”的失恋,这使他格外谨慎。后来通过商务印书馆里的福建同乡郑心南探听,高梦旦欣然同意。
1923年4月,高梦旦让高君箴与郑振铎去杭州旅游,互相加深了解。回到上海后,这门亲事算是订下了。但因高家富贵,郑家贫寒,此事遭高氏族人反对。高梦旦力排众议,称女儿要嫁的是年轻有为之人,不是要嫁有钱人。
1923年10月10日,郑振铎迎来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与高君箴举行婚礼。婚礼在上海“一品香”饭店举办,这个当时颇具声誉的饭店被郑振铎整个包下,并装点得格外喜庆。
婚礼上,郑振铎身着笔挺的西装,高君箴身披洁白的婚纱,在一众亲友的见证下结为夫妇。
现场热闹非凡,宾客有三四百人,郑振铎好友茅盾、胡愈之、胡适等均到场观礼。另有花童、女傧相各两位。郑振铎还请了朱省斋、严既澄为男傧相。作为司仪的顾颉刚先是送上喜礼五元,与到场诸友一一招呼后,有条不紊地主持着各项仪式。
这场婚礼上还有一段表演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严既澄饰演郑振铎,诠释了一遍订婚经过,剧情分四节:独身、谒岳、家叙,订婚。生动的场景让现场的每一个宾客都深深感受到了这对新人之间真挚而深厚的情感。
婚礼前夕 瞿秋白刻印章 一语双关送祝福
这场婚礼前夕还有一段有趣的小插曲。按照当时“文明结婚”的规矩,结婚证书上必须盖有新娘新郎、双方家长及主婚人的印章。郑振铎少年失父,因此母亲的章是万不可少的。但母亲没有图章,这可怎么办?郑振铎立即请人送信给瞿秋白,请他赶紧代刻一个。
瞿秋白是郑振铎的好友,也是刻印章的高手。没想到,瞿秋白回复了一张“秋白篆刻润格”,即俗称的价目表。“润格”上标明:刻石章每字二元,七日取件;如属急需,限期取件则加倍收费。边款不计字数,概收二元云云。郑振铎看后一笑,以为瞿秋白是开玩笑推脱。
次日一早,瞿秋白派人送来一封红纸包,上书“贺仪五十元”。郑振铎知道瞿秋白经济并不宽裕,正说着“何必送这么重的礼!”哪知打开纸包一看,里面是三枚精致的石刻印章。一枚是母亲的,另两枚则是新郎和新娘的,边款一刻“长”字,一刻“乐”字,合起来正好是“长乐”——这是一语双关,因为郑振铎原籍与岳家都是福建长乐。
茅盾还算了一下,这几枚印章的刻工,加上加倍的“润格”,恰好价值五十元。
有趣的是,婚礼当天,瞿秋白赶来贺喜,并在现场作了题为“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的精彩演说,大谈妇女解放、恋爱自由等。满堂宾客听了,有的鼓掌欢呼,有的瞠目结舌,毕竟这些话在当时的上海还是很惊世骇俗的。
(原载《中国新闻报》2024年7月23日,作者系温州民进郑振铎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郑振铎纪念馆馆长 项延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