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进风采
一起缅怀民进先贤、“民主斗士”雷洁琼
是时代的见证者也是历史书写者。
她一生活跃于学界和政界之间,
被敬称为“民主斗士”。
她30岁参加“一二·九”运动,
32岁投身抗战时期的妇女工作,
40岁与马叙伦等一同创建中国民主促进会,
80岁参与香港特区基本法起草,
92岁亲历香港回归祖国,
104岁高龄时仍关心国家大事,
关心奥运赛事,关心汶川大地震的灾情。
她就是雷洁琼。
9月12日是雷洁琼先生诞辰118周年,
让我们一起追忆这位巾帼前辈。
雷洁琼(1905年9月12日—2011年1月9日),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法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和卓越领导人,中国民主促进会第七届、八届、九届中央委员会主席,第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
少女时代的雷洁琼 1905年9月12日,雷洁琼出生在广东台山一个华侨之家。 她的祖父创业勤俭,重视子女教育; 父亲思想开明,富有正义感。 成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 雷洁琼自小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大量阅读进步书籍, 身上侠女的气概就此萌芽。 1919年五四运动, 年仅14岁的雷洁琼,满怀家国情怀, 奔走在南国广州的街头, 登台演讲,振臂呐喊, 历数北洋军阀政府的腐败行径和卖国罪行, 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1924年,雷洁琼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 和二哥远渡重洋,赴美留学。 7年后,1931年,雷洁琼成功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 同年她回到祖国,在北平(今北京)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执教。 为了让学生体会社会底层的生活状况, 雷洁琼经常带领学生到北平的天桥贫民窟、育婴堂,进行社会调查。 1931年,雷洁琼回国两周后, 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 目睹着国土沦丧、内忧外患的祖国, 雷洁琼毅然决然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活动中。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 燕京大学学生走上北平街头, 举行反对日本侵略者的示威游行, 而雷洁琼是燕京大学唯一参加这次游行的女教师。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驱使雷洁琼放弃了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 她辞掉了燕京大学的工作, 来到江西农村带领妇女开展抗日运动。 在这里,她组织训练妇女参加抗日活动, 培训各地妇女改进会干部。 积极参加组建妇女队, 并撰写了一系列指导实际工作的文章, 围绕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现状、在抗战中的作用等问题, 发表了深入浅出的论述, 倡导妇女应该为争取自身的解放而斗争, 她还联合江西各界妇女组成战时儿童保育会, 收容难童100余人。 在这期间, 雷洁琼也认识了周恩来、邓颖超、陈少敏等共产党员, 交往过程中,她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深的认识。 1938年,雷洁琼(后排中)参加庐山妇女座谈会。 抗战胜利后,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却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 准备发动内战。 此举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各地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国民主运动。 1945年12月30日, 雷洁琼及丈夫严景耀与马叙伦等共26人, 在上海爱麦虞限路(现绍兴路)中国科学社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 正式宣告中国民主促进会的成立, 主张实现和平、民主和统一, 反对国民党的内战阴谋。 为了尽快停止内战,实现和平, 民进团结联合上海各界各阶层群众 和52个群众团体(后来不断增加), 成立了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 1946年6月23日, 以马叙伦为团长的上海人民团体代表团, 前往南京请愿,呼吁和平、停止内战, 年仅41岁的雷洁琼是正式代表中最年轻的一位。 和平请愿团临上火车前合影。前排右二为雷洁琼。 出发的那天清晨, 面对广场上聚集的上海各界人士, 雷洁琼等部分请愿团成员,在大家的欢呼下,上台发表演讲。 然而,当代表团到达南京下关车站时, 却遭到国民党顽固派指使的暴徒的残暴殴打, 为了保护年逾六旬的马叙伦, 同时护住手提包里的代表团文件, 雷洁琼被打成重伤, 倒在血泊里,鲜红的血浸透了她的衣裳。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下关事件”。 下关事件发生后, 国民党政府在强烈的舆论压力下, 不得不把雷洁琼、马叙伦等几位受伤代表送到医院, 但人一到医院又撒手不管, 任代表们晕倒在医院冰冷潮湿的水泥地上。 直到24日凌晨, 中共代表团周恩来、董必武等人闻讯赶到医院, 几经交涉,受伤的代表们才住进了医院病房。 周恩来说:“你们的血是不会白流的!” “下关事件”彻底撕下了蒋介石政府的伪装, 雷洁琼等爱国民主人士“为新民主主义的胜利付出了血的代价”, 且更加坚定地和中国共产党走到了一起。 1949年1月, 在燕京大学任教的严景耀、雷洁琼夫妇受马叙伦委托, 代表中国民主促进会到西柏坡出席中共中央召开的民主党派会议, 并代表民进参加政治协商、民主建国的筹备工作。 严景耀、雷洁琼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与毛主席的彻夜畅谈,使他们备受鼓舞和教育。 1949年9月21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雷洁琼作为民进代表之一,参加了国家体制的讨论和制定, 同时参与了宣言起草委员会的工作。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 雷洁琼看着广场上欢呼的人群感慨万千: “这一天来之不易啊!我将永远铭记这一历史性时刻…… 来日方长, 我们民主党派应当永远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合作, 为人民多做好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雷洁琼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国务院专家局副局长、 北京市副市长、全国妇联副主席、 民进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成为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亲密合作的挚友。 1985年到1993年,虽然年事已高, 雷洁琼还担任了香港、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多次亲赴港澳, 广泛听取港澳各界人士的意见,进行民主协商。 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回归, 那时92岁高龄的雷洁琼坚持去香港, 出席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见证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从1931年回国任教开始,虽久居政坛, 但雷洁琼基本没有离开过讲台。 在她居住了30多年的寓所里, 挂着一幅字画,上书“寿高德隆,一代名师”。 雷洁琼曾说: “说到底我只是一名老教师, 在所有称呼中, 我最喜欢教授这个头衔。” 雷洁琼认为, “振兴中华、教育为本”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发展教育的根本支撑点。 她在民进会内倡导成立“尊师重教基金会”, 发动民进组织和会员为加强基础教育、 普及义务教育献计献策。 为推动中国教育的法治化进程, 她先后参与了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的制定。 雷洁琼的一生, 是光辉的一生, 是追求真理的一生。 她将个人的理想、价值与幸福, 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她对祖国人民的深爱、 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对妇女的关爱, 跨越百年,风范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