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进风采
张烈:尝过人生百味,戏写百味人生
创作出艺术精品,奉献社会,是艺术家的追求。
翻看国家一级编剧张烈的作品,论著颇丰,剧作别具个性,涉及剧种繁多,其中如2000年由他改编,由永嘉昆曲传习所演出的昆剧《张协状元》。著名戏曲理论家郭汉城作出评论:“《张协状元》的成功,不仅说明永嘉昆剧团的同志们拯救剧种的努力和决心,也说明只要能遵循艺术规律办事,永嘉昆剧这样一个剧种,也可以恢复青春和活力。”原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吴天行则作出了高度评价:“永嘉昆曲传习所改编演出的昆剧《张协状元》,在首届中国昆剧节上亮相伊始就受到了重视和好评,此后又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并于2002年获得我国戏曲界最高专家奖——中国戏曲学会奖……《张协状元》的成功,我认为已经超越了一个具体剧目的意义,正像当年《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那样,《张协状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使永嘉昆剧获得新生的一个契机。”解体已久的永嘉昆剧团终于于2006年重新恢复,显现生机。“一出《张协状元》救活一个剧种流派——永嘉昆剧” 成了我国戏剧界的定评。
张烈与戏曲的缘分,始于幼年。
张烈1941年出生于温州市西门外一个粮商家庭,父亲喜欢看戏,为了看懂戏,还买了一本《戏考》。吃过晚饭,父亲每每将还只四五岁的张烈抱坐膝上,对照《戏考》咿咿呀呀唱戏,虽然不如科班演员唱的那么正规,却在张烈心中播下了戏的种子。到了张烈能识字时起,《戏考》成了他接触戏剧的启蒙读物。在张烈六七岁时,父亲就带着他城里城外看戏,象门街的临时剧场、和平路的“和平戏园”,都是常客。他还记得父亲带他去大高桥的黄金大戏园看过戏,那晚演的是由张二鹏担纲主演的《十八罗汉斗悟空》……
1956年秋,他考入温州第一中学。那是“政治运动”盛行的年代,高中三年,正常学习顶多三个学期。此时的张烈,凡事总想穷根问底,老师教中国历史,他去读《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文学课”中收有关汉卿的《法场》、王实甫的《长亭》、孔尚任的《余韵》,他觉得不过瘾,去读了《元曲选》与《西厢记》《桃花扇》全剧。
来源:温州新壹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