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进风采
周慎:春风化雨 清欢人生
平阳县山门镇,一片山清水秀,这里曾孕育着鲜红的革命精神,也孕育了不少文人志士。1937年,动荡的岁月,周慎在山门出生,幼年的他饿过肚子,也逃过难,艰苦的岁月磨练了他坚韧的意志与甘于清贫的品质。
“四面白墙壁,一个土灶台,一张木餐桌,十分的简朴。” 平阳民进会员谢作黎回忆起自己曾去看望周先生时的场景,感慨道:“德高望重如周先生的,生活尚且如此简朴,我们简直奢侈了,惭愧! ”
如今,由于拆迁,周慎与妻子已经搬进了新家,但其勤俭朴素的本性却未曾变过。走进周老师的新家,风格依旧朴素,而摆在客厅中的一个充满年代感的红色木柜,格外引人注目。木柜门紧闭,不由得令人浮想:“舍不得这木柜呢?还是里面装着些什么呢?”直到周老师在寻找资料时,打开柜门,才看到,里面竟是满柜的书籍。这大概便是来自一位老教师对生活的简朴执着。
由于早年家境贫困,人丁兴旺的周家曾经试图将家中排行老七的周慎给族亲家抱养,他因生分昼夜哭闹,方才被重新送回到自己家中,回忆起这段往事,周慎老师笑言:“这应当说是我的幸运,否则很难说有以后就学深造的机会。”
诚然,周慎的父亲虽只上过一年私塾,却深知学识的重要,他不仅自己虚心好学,每天诵读圣经,遇不识之字便请教他人,同时也十分重视教育,悉心培育子女,虽家境贫寒,却都尽力供给子女就学。
兄弟姐妹中,二哥周笃生是家中的第一个知识分子,曾先后担任温州第一初级中学校长、温州师范学校校长,成为温州教育界颇具影响的人物,也成为了周慎求学路上的引路人。在距离小学毕业还差一学期的那个暑期,周慎便在二哥的张罗下,参加了温州中学初中新生入学考试,历来成绩优异、名列前茅的周慎不出意外地被录取。
在他的成长历程中,父亲的慷慨正直、勤俭持家,母亲的宽厚慈祥、循循善诱,兄弟姐妹的互相扶持、勉励,无不影响着他为人正直、待人谦和的性格养成。
在接下来的求学时光里,周慎勤奋刻苦,1957年,考取了上海师范学院。1961年,从上海师范学院毕业后,周慎便被分配到崇明岛上任教,在那里一待便是十二年。
“父母在,不远游”,为照料母亲安度晚年,1973年7月,周慎申请离开崇明岛,调回平阳县并自愿选择了去故乡山门中学任教。在周慎看来,回到山门任教,既可以为故乡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又能和妻子合力照料母亲,两全其美。也正因此,在接下来的时光里,即便是县教育部门要调他到县城里任教,也被他婉言谢绝。拳拳孝心,在点滴行动中,足以明鉴。
人品见师品。回到家乡教学,周慎恪尽职守、孜孜不倦。三尺讲台上,他激情昂扬;深夜办公室里,他潜心钻研。学识渊博的他,不仅发表过多篇教研论著,还参与由过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成语分类词典》的编纂。
在教学方法上,周慎从不以戒尺说话,而是以睿智的言语感化。“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成为运用和推广文明语言的表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口出污秽之语,给学生以不良的影响。”在《浅谈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问题》一文中,周慎提到,即便是对学生的批评,也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呵斥或谩骂的方式,而是选择具有启发性的词语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他这么说,也这么亲身实践:在课堂上,发现有学生思想开小差,他称之为“心猿意马”、“身在曹营心在汉”,让他们“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当有学生胸无大志,学习懈怠,得过且过时,他便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语劝导他们要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
同时,为了帮助学生丰富词汇,提高写作能力,周慎还将常见的成语列为十八种类型,把历年来从报刊杂志上摘录下来的格言、谚语、歇后语编为三十种类型,油印成一本《词汇手册》,供学生作文选词时参考。
他把作文教学比作游泳教练,“只是站在岸上指手画脚,发号施令,自己却不下水,对于学游泳者来说,并无多大裨益。”为此,在指导学生对作文材料进行剪裁时,他亲自“下水”撰文《“听诗叟”改诗》,并通过向学生们讲解这篇稿件的剪裁和修剪过程,引发学生们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正是这样的爱心与用心,回乡执教以来,周慎不仅深受学生和家长的爱戴,声名也逐渐传开,获得平阳乃至温州教育界的认可。1984年,鉴于对周慎的认可与信任,平阳县悄然委以重任,将其安排到平阳教师进修学校当校长。本只想安于山门的教书匠,何曾想到,发光的金子,总是难逃被发掘的境遇。那时,周慎母亲已经离世近5年,少了一份牵挂,周慎也只能应允了。
如今,翻开那一本本红色的证书,从“高级讲师”、“‘园丁杯’竞赛先进个人”到“先进教育工作者”、“成人教育先进个人”……每一页都是周慎呕心沥血、辛勤耕耘结下的硕果。
1984年,在任命周慎担任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之前,县里还给了周慎另一个重担,那就是提名他为平阳县政协副主席。是年9月,平阳县政协换届选举之时,周慎正式当选政协副主席兼教师进修学校校长,这也正式拉开了他参政议政的序幕。
加入政协后,周慎时常奔波各个区镇进行调查研究,尤其是他分管的教育领域。三十多年教龄,将周慎与教育紧紧绑在一起,他深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为本理念,也深知广大人民教师辛勤奉献的不易。为此,他心系基层教育,先后就“教师待遇”、“学校旧房改造”等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并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合理可行的提案。
其中,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矾岩乡中心小学迁建一事。当时,由于缺乏场地,矾岩乡中心小学原先是安置在当地的一座庙宇里上课的,为此,县教育局决定对该校进行重建,这本应该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了,但是矛盾就在于,县教育局计划将庙宇拆掉,在原址上进行重建,这便引发了当地村民的异议。为此,周慎不仅召开座谈会,还亲自前往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民情,最终写成了一份《关于矾岩乡中心小学建校问题的调查报告》。报告中提到村民提出可以另外让出地块进行建校,而且论述有理有据,县教育局经过研究后,采纳了该意见,一场争夺多年的矾岩乡中心小学新校舍选址问题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1992年9月,周老师从县教师进修学校调到县政协机关工作任县政协专职副主席,同时兼任县政协文史委主任。作为文史委主任,他在认真做好征稿和审稿的同时,还积极搜罗散落民间的文史资料,撰写成文,从《北港名医钱叔棠》、《抗日老战士周瑞郑》到《1977年平阳县山门中学高考杂忆》……他撰写的多篇历史文稿均收录在《平阳文史资料》刊物中,为丰富家乡历史文化,默默奉献着自己的点滴力量。
1993年,平阳县委县政府提出要开发南麂岛,便让时任政协副主席的周慎前往调研,于是,他带着几个人便去了,在岛上待了三四天,把每一小岛都走了一遍,回来后编撰了《碧海仙山南麂列岛》,从历史沿革、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状况等多方面对南麂列岛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九十年代初,关于南麂岛没有太多的资料,唯一的资料来源便是县志,这本书可以说是当时描述南麂岛最详细的资料,里面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景点都是他们一步一步用脚步丈量出来的。如今,这本小册子似乎显得有些单薄,但在当时,这确实是了解南麂岛的重要材料。
此后,周慎还参与编撰了《平阳县政协志》,对建国以来的史料,进行缜密的条分缕析,去粗存精,数易其稿,为大家勾勒出一幅平阳政协丰富斑斓的历史画卷,成为半个世纪以来平阳政协的一个缩影。
周老师退休后,平阳电视台请他为新闻稿把关。即便上了年纪,他一丝不苟的态度却没有老去,改起稿子来,非常严苛。大家时常见他戴着老花镜,握着墨水笔,逐字逐句,字里行间,密密麻麻,已经没有了原稿的样子。与此同时,一边修改一边摇头一边还念念有词:“这个样子怎么行呢?怎么行呢?”这大概便是一个文人骨子里的“工匠精神”了!
周慎的德才兼备也得到了民进温州市委会的关注,1987年,民进温州市委会意欲在平阳建立支部,在寻觅合适的领头人时,大家纷纷推选无党派人士周慎来扛这面大旗。为此,马骅先生特地两次写信邀请周慎加入民进,在第二封信中,他这样写到:“……温州民进的几位负责同志,很希望你能参加民进组织,因你在平阳文教界很有威望,你的参加,能使民进在平阳产生影响,更便于开展工作。……”
同为温州教育界的翘楚,周慎与马骅先生相识已久,且二哥周笃生又与马骅是时有见面的熟朋友,二人便更加熟络了,介于这样的渊源,加上马骅先生的恳切邀请,周慎最终答应加入了民进,并成为了民进平阳支部的第一任主委。
“在其位,谋其职”。加入民进后,周慎从“身兼二职”又升级为“身兼三职”,尽管工作繁忙,有时甚至分身乏术,但是他仍然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在发展民进会员上,他坚持发展年轻有为的中青年力量,为平阳民进的后续发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87年,平阳民进成立伊始就酝酿如何利用民进会员的知识优势服务于社会,反哺于社会。在主委周慎的带领下,经过充分的讨论与筹备,于1988年夏成立《作文新圃》编辑部。1988年10月《作文新圃》双月刊创刊号出版,办刊宗旨是作为学校作文教学的辅助刊物,由学生写,学生读,教师评,作为学校内部集体发行刊物。
因为刊物贴近学生生活,把学生的习作印成铅字发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写作热情,赢得了广大师生的赞赏与喜爱,经过一年运行后,应广大师生的强烈要求,1989年秋,刊物分为“中学版”、“小学版”,不仅在暑寒假免费举办作文培训班,还不定期地开展作文大奖赛等活动。于是,《作文新圃》迅速在平阳、苍南两县走红,发行量直线上升,发行范围也扩充到瑞安及温州市区部分学校,鼎盛时期发行量超过十万份。
《作文新圃》创办三年后,开始有了一点积蓄,编缉部就开始考虑找一个贫困村由《作文新圃》资助全村少年儿童完成其学业。经民进会员周世好多方调查,最后选定当时处于平阳、文成、泰顺三县交界深山中的一个畲族小村落——怀溪乡岭丰村,该村学龄儿童每年在20人左右,编辑部决定给每人每学期资助200元人民币。这一资助延续了12年,最终使这个深山中闭塞的贫困村里走出了两位大学生。
经过风风雨雨15年的《作文新圃》,随着一代人的记忆,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平阳民进的社会服务脚步并没有停息,他们的“文艺轻骑兵”送文艺下乡,支教教师团送教到薄弱学校,资助贫困学生,资助贫困农户,资助贫困村的义举始终在继续……
搜集整理:金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