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进风采
叶萌春:挥刀如歌 梦回瓯越
刻刀一把,相传六代。据《中国美术全集》记载,乐清木雕艺人叶承荣在道光年间就雕刻了黄杨木太上老君道祖像,被称为近世乐清黄杨木雕之始。叶萌春是叶承荣的五世孙,叶家是黄杨木雕世家,从清代叶承荣至今已传六代,先后从事这种手艺的有一百多人。如今已是黄杨木雕第五代传人的叶萌春,挥刀如歌,黄杨起舞。他的刀法圆润而清澈,简练流畅,石雕、木雕、彩塑,他样样得心应手,雕人物、花果、动物,个个惟妙惟肖。
挥刀如歌,黄杨起舞 叶萌春从小怀揣着艺术之梦,这不仅因为他对艺术天然的爱,还得益于他出生的家庭环境。他的父亲叶润周先生,是我国第一位黄杨木雕工艺大师。叶萌春14岁时,就独立创作了泥塑作品《奔马》,且在温州市中学生美术作品展览会上获得一等奖。他的父亲得知后,笑着和他母亲说:“这孩子将来在木雕界准会有出息!”如今,叶萌春仍然记得当年的情形。 其实,叶萌春早在获奖之前,就已深深爱上了艺术。父母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他就站在旁边痴痴地看。或许这出于小孩对父母的依恋,但却难以否认父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向往父母的事业。他在温州松台小学读书时,常常一放学就跑回家,跟着父亲学习木雕、泥塑、浮雕、石雕。 仿佛,叶萌春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走入了黄杨木雕事业。但是,出生于文革前的这些艺术家,也难逃文革的苦难。 初中毕业时,叶萌春16岁。这一年,他进入了街道企业——跃进工艺美术厂。在该厂才干了一年,温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就成立了家属厂——工艺品实验厂,叶萌春便离开“跃进”厂,到父亲身边继续学艺。但雕刻不是轻松的事业,它是劳力和艺术的结合。他早出晚归,眼看花了,虎口磨痛了,肩膀被凿压肿了也不吭一声。如此,他的技艺不断长进,一批栩栩如生的作品从他的刀笔下创造出来。但是,政治风暴夹杂着厄运而来。 正当叶萌春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有关部门下令:传统艺术品不能生产,更不能出口。因此,工艺品实验厂不得不更名为工艺品机械实验厂,领导将叶萌春调到了机械车间。形势所迫,叶萌春只好放下手中心爱的刻刀,穿上了油衣,站到了刨床前。然而,时间一长,他心中那个艺术的梦便开始刺动着他,不由得思考,如何继续自己的梦想! 好在改革开放的春天来得早,叶萌春的这种想法在得到家人的支持后,便成为了实际行动。但同时也引来了别人不怀好意的目光,但这些都无法阻止叶萌春的刻刀。1978年,叶萌春凭借这股东风正式进入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此后,叶萌春迎来了他想要的人生,虽然历尽艰辛,但也有志者事竟成。 叶萌春的雕刻作品无数,尤喜欢雕马。这不仅因为马很少与政治有牵连,而且从市场角度看,马是每一个国家人民所喜爱的动物之一,对发展研究所业务有好处。不仅如此,马还代表了一种性格,一种奋发向前、敏捷内秀的性格。对马的深刻认知,激发他创作了大量作品。他挥刀如歌,黄杨起舞。《马背国色》、《马背杂技》、《马舞》等作品,仿佛随着他刻刀的节奏,纷纷起舞,让人惊叹。而这些美妙的舞蹈,都源于叶萌春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深入思考。 一次,他去当时的温州解放电影院看上海歌舞团表演。舞台上精湛的舞蹈,激发了叶萌春的创作灵感。他跑到郊区牧场,开始写生构图。看着嬉戏的马,他脑海中渐渐浮现这样的场景——两匹正在嬉戏的马,一匹高兴地打滚,一匹顽皮地不时从那打滚的马身上跃过。画好草图,他立刻回家捏出泥稿,并不断修改完善,一件名为《马舞》的作品随之诞生。两匹正在起舞的骏马,一匹马在上,高举前蹄,挺腹回首,飞扬马尾;躺着的马,昂首扬鬓,马尾内收。这充满着动感的两匹马如同两个嬉戏的人儿,似乎还发出了欢快的笑声。 叶萌春的木雕属于乐清黄杨木雕,是“浙江三雕”之一,闻名遐迩。而他的作品,也载满盛誉。他的人生境遇、他的技法、他的作品,如同黄杨木的色泽变化——年代久远者颜色由浅而变深,色泽沉着文雅。 从业40余年来,他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并纷纷被国内外收藏家和国家博物馆、收藏馆所收藏或作为各级政府礼品赠送国内外嘉宾。2014年,黄杨木雕《八骏图》《伏虎女郎》《马背杂技》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2015年12月,《马到成功》被中国木雕城收藏;2016年黄杨木雕作品《伏虎罗汉》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永久收藏。 梦回瓯越,赓续“百工之乡”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叶萌春萌生了下海的念头,在双屿开办了一家工艺美术厂。历经三十年的风云激荡,以一身高超的技艺与聪颖的头脑,叶萌春不仅在商海里尝到了收获的甜头,也在技艺的磨练中更上一层楼,2012年,叶萌春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名利双收的叶萌春本可以继续他一本万利的事业。然而,他并不这么想,“国家给了我这份荣誉,那也意味着我也有这份责任和担当来助力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于是,同年,在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的召唤之下,叶萌春回到了这个梦开始的地方,担任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扛起了发扬温州工艺美术事业的大旗。 温州自古以‘百工之乡’著称,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积淀深厚,品类繁多,技艺精湛,然而,在制造业名声盖过民间技艺的当下温州,温州市工艺美术发展之路却充满荆棘。作为一家大师云集的半官方单位,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的收入却还在依靠收取松台山下两幢大楼租金来维持,传统民间技艺发展之难可见一斑。“把自己的技艺做好、做精,才能拥有话语权。”叶萌春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2016年9月,G20杭州峰会盛大开幕,在西湖国宾馆双边会议主会场,一道总长6米,高2.32米的《西湖十景》彩石镶嵌屏风摆放在世界面前展开,熠熠生辉。而这道屏风,正是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叶萌春率20位大师设计、历经5个多月制作而成。 “这样的机会,一生一遇。”谈起这件作品的创作之路,叶萌春感慨万分,“在G20这样国际化的舞台上,展现温州的传统工艺,不仅是我个人艺术生涯难得的机遇,更是温州工艺美术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特殊机遇。”为此,自G20杭州峰会组委会指定由温州工艺美术大师来完成这项任务之际,面对经费不足,叶萌春自掏腰包;面对各方质疑,他砥砺前行。 《西湖十景》屏风以彩石镶嵌技艺制作为主,制作分木工、设计、彩石镶嵌等三个步骤,共历经设计、勾外形、排样、刻板等15道工序才能完成。“在屏风制作中,色彩的结合是最难的,因为不像画家能用画笔勾勒,只能用石头天然的色彩来展现西湖的春夏秋冬、四季变换、十大景色。像春天的景色就很好表现,但如何表现冬天的枯枝就要下一番苦功。” 攻坚克难,历时5个多月完成的《西湖十景》构图自然、雕琢精心、色彩艳丽、气韵高雅,以特殊的材料和艺术表现形式,衬托出“人间天堂”杭州的秀丽景色与世界遗产的全景风貌,向世界充分展示了“百工之乡”温州的传统工艺和大师们的精湛技艺。 G20的完美亮相,不仅让叶萌春与他的团队有了底气,更让温州的工艺美术有了底气。如今,作为温州工艺美术院的院长,叶萌春栉风沐雨、四处奔走,集结各方力量,力图重新打造温州“百工之乡”的金名片。 今年8月—10月,在叶萌春的带领下,温州工艺美术院争取到了全国首届木雕培训基地的举办权,来自全国各地近五十名学员齐聚温州,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培训。同时,叶萌春也已申请到了明年温州文博会上工艺美术精品展的展区,届时,将汇聚全国的工艺美术大师与精品,举办一次具有全国高度的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并力图今后每年举办一次。叶萌春大力推进全国工艺美术汇聚温州,不仅有助于增进全国木雕技艺的交流,也有助于温州技艺创作水平的提升。 相辅相成 与民进共荣 除了与工艺美术相关的各种头衔,叶萌春还有另一个身份,那便是民进会员。为何加入民进?叶萌春坦言,正如爱上雕刻一样,来源于家庭的影响。原来,叶萌春的父亲叶润周是温州民进创立之初的早期会员,由于德高望重,与马骅、金江先生等十人一同被称为“民进十老”。得益于此,叶萌春便也有了加入民进的初衷。 加入民进以来,叶萌春一边积极参与组织活动,出资赞助民进举办各类活动;一边积极反映社情民意,献言献策,为温州工艺美术的发展忙碌奔走。他也因此获得了诸多荣誉,曾被评为民进浙江省委会2002—2006年度优秀会员。 “民进这个民主党派犹如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给了我细致的关怀与精神的力量。”叶萌春说道。担任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以来,叶萌春感言由于工作繁忙,而疏于党派工作,实则不然,正是有了像叶萌春这样的乐善好施与大师风范,方能为民进党派组织树立一座座精神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