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进风采
俞彬:倾心公益文体 热心特殊艺术
俞彬,民进温州文化支部副主委,市文化馆舞蹈编导,副研究馆员,温州市舞蹈家协会副秘书长,原浙江歌舞剧院舞蹈演员。曾担任浙江省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总导演,温州市第十六届运动会开幕式总导演,2017温州市各界人士迎新年文艺晚会总导演,2018年温州春节联欢晚会执行导演。
《浅论群众舞蹈的特性及其发展之路》论文中提到,“群众舞蹈是最古老、最原始的艺术,也是最能表达情感的艺术,这种古老的艺术之所以能被保存并发扬光大,不仅有历史的原因,也必然同人类幢憬美好、向往自由的本能有关。也是属于群众可以普及的文化艺术,因此很容易被大多数人所接,并用以宣泄情感与表达愿望。”
该文的作者俞彬,温州市文化馆舞蹈编导,副研究馆员,温州市舞蹈家协会副秘书长。她从12岁开始进入省艺校学习舞蹈,坚持专业舞蹈表演20多年,演出足迹遍布各大舞台,参演参编作品也屡受好评。
在温州,群众舞蹈是深受市民喜爱的文化休闲项目,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由温州市文化馆创作、温州市文化馆文化志愿者艺术团表演的《暖冬》,根据温州红日亭真实事迹改编。俞彬介绍,该作品以温州“红日亭”慈善机构为背景,用当代舞的表现形式,展现了一群义工老太太,不辞辛劳、施粥乐善的善举。“清晨,温州的华盖山下,十几位老太太正忙着配菜、熬粥、舀粥,喝粥者络绎不绝。在闲暇之余,她们也不忘载歌载舞,劳逸结合,将高亢的厨房交响曲奏响于整个温州城,表现了温州人民的勤劳、质朴与善良。”俞彬还参与了同样以“红日亭”作为创作背景的少儿舞蹈《少年义工队》,荣获2017年全国少年网络春晚表演第一名等荣誉。
俞彬除了舞蹈表演、编导等日常工作外,还参加市文化馆开办的中老年舞蹈提高班公益培训。进入培训的学员都是业余水平,但大多有舞蹈基础。课堂上,俞彬倾囊相授,有时候一个动作要讲解好几回。学员们积极性非常高,录音乐和拍下动作视频回家继续练习。学员倪笑丽,曾是温州京剧团的台柱,退休后,她除了上课认真外,经常回到家就拿扇子练习。学员们的刻苦让俞彬颇为感动,她说:“别看这些学员是业余的,凝聚力却很强,还创建微信群来探讨、交流舞蹈,气氛融洽,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她为舞蹈班学员们编排的排舞《Yes》获得了浙江省排舞大赛中老年组第一名。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也是残疾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残疾人享受到更加均等和个性化的文化服务,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应有之义。
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坐落于永嘉县瓯北镇,是一所专门为全市在智力、视力、听力方面有障碍,以及患有自闭症、多动症及脑瘫的儿童开设的学校。早在2000年,温州市文化馆就开始和残联合作,对特教学校的学生进行艺术辅导,到现在已经走过十几个年头。多年来,文化馆的老师们和学校的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为孩子们送去文艺知识的同时,也深深地被孩子们的纯真打动。俞彬来过特殊教育学校很多回了,她自己也记不起来有多少回了。“辅导这群孩子确实很辛苦,毕竟他们理解能力比较差,需要耐心讲解。有时他们跳着跳着就忽然停住,忘记要做什么了,但是,他们很坚韧很热爱艺术,因为听不见,只能靠老师的手语指引,要用心去感悟和用身体去记忆,然后一遍一遍地练习,形成肌肉本能的反应,才能让动作整齐,舞蹈有感染力,孩子们这种坚韧让人敬重。” 俞彬记得,她订婚的那段时间,来给聋哑学生辅导时,带了一盒订婚糖给他们吃,“当时我随手指定一个小女孩儿来发糖,并且用不熟练的手语吩咐道:‘一定要一人一个哦。’结果那天下午,小女孩儿就一直抱着那盒糖守在排练厅的唯一入口,每进来一位同学,就会往同学手里塞一颗糖。看到孩子们恪守规则的举动,我很受触动。那一刻,我再次觉得,残疾人不需要同情,他们需要尊重。”
功夫不负有心人,舞蹈《妈妈的拨浪鼓》获2015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文艺汇演表演启智奖(金奖);群舞《味香忆儿时》荣获浙江省残疾人艺术汇演金奖;群舞《爷爷教我唱鼓词》获第八届浙江省残疾人艺术汇演舞蹈类唯一的特等奖。
累累硕果的背后,是俞彬和她的伙伴们在台下辛苦付出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还有特殊孩子们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以及来自社会各界对残疾人艺术事业的鼎力相助。梦想不因身体的状况而失色,拼搏不因身体的残障而落没,努力也不因身体的不足而退却。将来,这些特殊孩子们在俞彬和她同事的精心指导下,他们的艺术之花会越来越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