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进风采
温州民进前辈丨诗坛圣火点燃者的“幻美之旅”——九叶诗人唐湜
唐湜(1920年-2005年),原名唐扬和,九叶派在新时期创作产量最大的一位,在九叶诗派中的身份是双重的,不仅是诗人,而且是最重要的诗评家之一。历任上海星群出版社、《诗创造》杂志编辑,温州师范、温州二中、上海中学教师,《戏剧报》编辑,温州地区文化局、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协浙江分会理事,温州市政协委员。194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飞扬的歌》、《海陵王》、《九叶集》(合作)、《遐思诗之美》、《霞楼梦笛》、《春江花月夜》、《蓝色的十四行》,评论集《意度集》、《新意度集》、《翠羽集》,论文集《民族戏曲散论》,长诗《英雄的草原》等。 大罗山的瀑布 一九七二年一个春天的傍晚,唐湜来到永强来看望骆寒超,对他说:“就弄点干粮吧,趁着月色,我们逛美人瀑去。”归来后,唐湜从手提袋里拿出写满诗的手稿:“我又有诗了。”骆寒超连忙劝阻,怕他惹上是非。 唐湜凝望着窗外,好一会儿才说:“没办法!不写诗我活不下去了。你帮我藏一部分吧!”从那以后,唐湜陆续送来许多手稿,骆寒超都收藏着,他常常边读边想:只要有那么一天,能公诸于世,它们会成为中国诗歌星座中一颗星星的。 九叶诗派 九叶诗人唐湜1920年生于温州。学生时代,他醉心于莎士比亚、雪莱、济慈等浪漫主义诗人,后转向里尔克、艾略特等现代主义诗人。1946年,他与李健吾、胡风、臧克家等相识,次年参加《诗创造》的编务工作,而后与北方诗人穆旦、袁可嘉等南北联手,成为中国新诗史上的重要流派——九叶诗派的重要“一叶”。 诗集《骚动的城》 在此期间,他写下大量诗歌,结集有《骚动的城》、《飞扬的歌》和长诗《英雄的草原》;同时,他还发表了许多文采飞扬的评论文章,其中对冯至、穆旦、汪曾祺所作的评论,至今仍不断为文学史家和评论家们所引证。钱钟书盛赞这些评论“能继刘西渭学长的《咀华》而起,而有‘青出于蓝’之概!” 五十年代,因为外部原因,他一头埋在故纸堆里,专心做学术。然而在一个明丽的早晨,唐湜忽然怀念起“南方阳光下的家乡”,“记起年轻时听过的木排划手周鹿的故事”,于是“飞快地写起来,似乎心中有的是饱满的热情与飞腾的意象”。 《唐湜诗卷》 木排划手周鹿是温州当时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唐湜以此为素材而创作的故事诗,“是艰难生涯里酿出来的一点蜜”。他把个人化的想象与感受融入民间传说的改写之中,“把南方海滨风土的描绘,民间生活的抒写,拿浪漫主义的幻想色调融合起来”。 苦难似乎改变了唐湜的创作。《划手周鹿之歌》之后,他的诗歌很大一部分以瓯江文化为主题,瓯江一带的风俗、民情、传说和历史故事都成为了他诗歌中所表现的内容,比如《泪瀑》、《魔童》等南方风土诗,《海陵王》、《春江花月夜》等十几篇历史叙事诗。唐湜从温州的神话传说中寻找心灵的慰籍,又将人生的体验融入到温州奇异瑰丽的传说神话之中,用现代手法演绎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温州民间神话。 1949年之后的二十多年间,唐湜虽没发表一行诗,却悄悄写下20多个叙事长诗,1000来首十四行诗,以及500多首其他形式的格律诗。改革开放后,九叶诗派“历劫归来”,唐湜郑重地向世人宣告“九叶在闪光”。他出版了《幻美之旅》、《遐思·诗之美》、《霞楼梦笛》等诗集,散文集《月下乐章》《翠羽集》,评论集《新意度集》、《一叶诗谈》、《九叶诗人:“中国新诗”的中兴》和戏曲论文集《民族戏曲散论》等著作,不间断地为中国新诗的理论建设添砖加瓦。 1998年,他在垂暮之年创作了《东瓯王之歌》,温州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民族史诗从此诞生。作为当代中国诗坛最多产的十四行诗人,他被誉为“当今十四行诗人之冠冕”,他的挚友、著名诗人屠岸称其为“诗坛圣火的点燃者”。
人物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