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进风采
赵铁峰:悦纳孩子,“不教”不是不管
讲座结束后,赵铁峰接受记者专访。
记者:
您在讲座中提到,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是忍受,有些家长的态度是接纳,而最好的态度其实是悦纳。这三种态度有哪些不同?
赵铁峰:
先说忍受。当孩子的表现不符合家长的标准时,一些父母会忍耐着脾气教育孩子。孩子内心是非常敏感的,他能感受到父母的态度,当不被接纳时,孩子容易感到不安全、恐惧,从而不愿意在父母面前敞开心扉,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信任感就会越来越匮乏。以后遇事容易退缩,会谨小慎微,生怕触碰到父母的底线。
较好一点的态度是接纳。当父母给予孩子充分的接纳时,即便孩子做的事情不符合他们的期待,也不会有太大的情绪起伏。这种关系下成长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拥有安全感,能感受到“尽管我做错事,父母还是爱我的”。孩子在未来面对困难时,能够拥有一定的力量。
最好的态度则是悦纳,悦纳基于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具有无限的潜能。在悦纳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形成良好的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也就是说,这样的父母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孩子也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父母愿意陪伴孩子迎接挑战分享喜悦,孩子会变得更加勇敢,也更敢于迎接挑战。
记者:
您多次强调当下的教育态度应该和从前的教育态度不同,您认为当下的教育态度应该是怎么样的?
赵铁峰:
我们从前的教育态度传承性比较明显,父母对孩子往往是命令式的教育方式,要求孩子懂事听话,我让你做什么,你就去做什么。
而时代已经变化,当下民主的意识,平等的意识已深入人心,我们已经不能再强迫孩子绝对顺从,而应该采用激发和鼓励的方式对待孩子。因此我认为现在的教育态度,应该是父母以尊重孩子的教育方式,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记者:
一提到学习,大部分家长首先会关注孩子的分数。不少家长还将成绩看成检验孩子学习的重要标准,您怎么看?
赵铁峰:
看重成绩的家长其实还不理解学习的真正目的。学习的目的应该如培根所说“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锻炼了思维,积累了智慧,培养了能力。”
孩子就像一棵大树,树叶表示孩子的学习成绩、考试分数等指标,树干是孩子学习的知识和能力,树根则是孩子的习惯和品质。如果家长过多地关注“树叶”,只能保证短期的效果。其实,孩子多认识了几个字,多会几道题,虽然没有直接反映在分数上,但这也是一种进步。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接纳、鼓励和尊重是对“树根”源源不断供给的养分,也是我们“不教”的教育的目的。
1.家长常对孩子说,“我都是为你好”“你长大就懂了”,但“好心会办坏事”。真正的“对孩子好”,应该是让孩子感受到和父母在一起很开心。
2.只有你相信孩子能成功,孩子才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