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身建设
“相见亦无事,别来常忆君” | 忆《小马过河》作者彭文席
彭老,温州瑞安人。
他是慧业文人,儒雅朴实。他说《小马过河》是偶然想起、一切都自自然然。正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他握瑜怀玉,学识渊博。他是我的姨岳父,我儿子出生时,他与姨岳母来道贺。见未取名,稍作思索,便取出“若谷、不娇……”等六个名字来,谦虚地说,你看可否,选一个。并指点取名的学问和经验。我从中领略到,他才情非凡,读过很多古代名著,如《诗经》《庄子》等等。果然,他1953年就在《文汇报》上发表反响良好的《纠正错别字的经验》一文,还评论了时省文联主席宋云彬在《浙江文教》上的《历史教学漫谈》一文,得到宋的肯定……他,不显山露水,地道的儒雅仁者!
他淡泊豁朗。发表佳作不张扬,领得大奖不飘然。他不计名利地位,毕竟是寓言、儿童文学大家,还是任了省作协理事、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等。其名字收录在《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
他那么谦和。仅凭《小马过河》,彭老俨然一位大明星。人们自豪地说,《小马过河》是彭文席写的。而他自己从不向人提及,以致邻村人相见“不相识”。知情人用崇拜的目光偷偷地瞅他,谈起经典,称他“寓言大师”“文学大师”,他会淡淡笑着:“别捧了,没什么,凑巧而已”。
作品被许多文学读物选用。有的无论稿费,连告知一声也没有,也有错登作者,或签署选自《伊索寓言》的……他都大度宽容,与他无关似的几无追究。
有人在书城发现辽宁少儿出版社出版的署名“张克明编著”的《小马过河》连环画附光盘而愤愤告诉他,他才笑笑写信与出版社交涉。
他就像笔下俊朗的小马愿意做事,勤劳不暇。“化作春泥更护花”,悉心培育“小花朵”,深深牵挂儿童文学。退休后担任瑞安市文联《小花朵》杂志主编,为培养小学生写作倾心尽力。每天上下班来回数小时,几无迟到早退,阅稿一丝不苟,校对五六遍才放心,认为错一字等于错7.5万个字(7.5万个读者)。
2008年岳姨妈去世,我一家人去吊唁,来到一座有些年月的二层砖木房。他热情招呼,领我们到清净的二楼书房兼卧室。依然爽朗地说,人总是会死的,这是自然规律。只是更显得沉稳,言语寥寥,但似有道不尽的言语尽在不言中。书房除了一些书,没有时髦的摆设。不规则地摆放有名著和他生前友好的书画作品。墙壁上挂着画家郑熹赠的《白荷图》:荷花亭亭玉立,出淤泥而不染。不显眼处有一张珍贵的不曾炫人的照片:当年获奖时,受王任重、宋任穷、康克清等国家领导人和作家冰心、陈伯吹、严文井等接见的合影。
他惯看秋月春风,阅尽世态无数,深谙炎凉种种,看破而不说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谨言慎行成了“莫言”;值30至55岁,25年不得文章,失去创作风华。
诚然,《人民日报》仲言有文:《为儿童写作就是为我们的未来写作》深情惋惜:“……彭文席发表《小马过河》的时候,还是29岁的青年……出手如此高起点的年轻人,如果我们能够及早发现,及早扶植,他定能在儿童文学创作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老天有情,正道沧桑。时光荏苒,熬过肃杀凄凉的严冬,便是繁花锦簇的文学的春天。他自豪地发出“追忆平生荣辱事,夕阳无限好”的感慨。1980年后写有寓言50多篇:入选台湾《漫画创作寓言选》,获金江寓言文学奖等。
对现实的观察不可谓不深,对生活经验的积累不可谓不多。作品针砭时弊,入木三分。缘何它们鲜有提及?只因《小马过河》过于耀眼罢。
仅凭 “小马”传世,就应该无恨。一作家的《他在河的那一边》云:“《小马过河》,就像《唐诗三百首》中一首精致的绝句。”“人的一辈子写这么一篇作品就足够了”。一文学研究员的《一张贺年卡》纪念他说:“您的光芒和您的作品一样……在书本里,在影视片里,在孩子们的朗诵声中……”
他逝世之日,《小马过河》被选入共和国60部(篇)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之列。他虽看不到,但非遗憾!他的英名和他的“小马”也传向冥冥世界,使阴阳两界共识君。
小马在河的那一边成了骏马;彭老在人世的另一世界,安然看书自由写作,定成寰宇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