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 一路走来 收获喜悦
- 下一篇 以爱为开端的黎明 ——读余华《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
开明艺苑
鼓楼遐想(散文)
现代都市日新月异,鼓楼耻邻的街巷附近已算起许多漂亮的高楼大厦,但保留者不少昔日的建筑格局。一直生活在鼓楼边弄堂里的人们,对悠闲的园林气氛更加向往,对于梦幻般的环境追求成了普通老百姓的目标。著登上鼓楼俯瞰,秦砖汉瓦的民房错落有致,仍零零碎礁地散落着昔目的“大杂院”:依稀浮现出鼓楼城下南北两“厢”的黑虎山与马鞍山的影子。
我家就住在紧贴鼓楼城墙的一幢两层砖木房里。以前鼓楼洞附近是人声噜杂的街巷菜市场,鼓楼洞中还摆有水果摊、糖人担、理发担、看小人书铺。
小时候,我常常跑到离家不远的鼓楼城下“战道”里玩。如今,绝对找不到“山”的痕迹,更不用说无影无踪的黑虎山了。所谓“战道”是因为这里曾作为解放军战士练兵的战境,战境借助了这“山”的有利地形。温州动物园初建时曾扎寨这小山买,第一次跟若大人进动物园若老虎、猴子,跑在这有些起伏的山坡,也许是我的最早记忆。读中学时,一位地理老师告诉我,这里就是过去的马鞍山遗址。至于黑虎山,位置应在新街(公安路)南段,与马鞍山南北相应。
随着时光的流逝,马鞍山山体逻逐步消失,变为坎珂的荒漠,新中国成立后,改建成“八一操场”即解放军战士练兵的战。“文革”时期成为大字报集中交火的据点。后改建操场为灯光球场,体育俱乐部,球场北边与温州第六中学(今温州实验中学)操场相连。还记得在六中读书时,我喜欢坐在马鞍山遗留下的低矮的山岩上复寸功课。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温州六中操场南角长满荆草的小山坡被铲平,应该说马鞍山的踪速才最后消失。
生活在鼓楼城内的老式小院,听惯了“笃笃笃”实馄饨的竹声和卖香饭糕的卖糖的、卖冰条的拍打吃喝声,多么浓郁的商业氨围。最令我回忆的还是八十年代的鼓楼河,每逢清明、冬至、腊月,居民们排长队磨粉、蒸松糕、打年糕,好一派过节过年气氛。磨粉的机器声轰鸣绕耳,吵得人家登夜烦踩。而今由于生活节费的加快,鼓楼城门洞内的磨粉机器声已经不再耳闻了,人们转向买现成的年糕、松糕。
静下心来,我总感觉温州作为一个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之都市,鼓楼理应受到严格的保护,保留其于余年来的传统风貌。建设鼓楼旅游小区,是温州人的美好愿望。最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过修结,还给鼓楼“庐山真面目”,但是一段近百米长的城基,城墙仍被建筑物覆盖着。如今,游览这座古建筑,尚有“雾里看花”的感觉,因为它的全貌(包括城基城墙)还未浮现。
据史载,鼓楼建于公元907年(五代十四时期)由吴越王七子钱元灌下令所建,就是当时的白鹿城子城的南城楼。楼上设有“铜壶刻漏”,下设“鼓更点”,每逢晨夕,击鼓报时。若遇外敌犯境,鼓楼上则六人播鼓,五人吹号角。子城外面是护城河,城里居民的房屋临水而筑,形成美好独特的江南水城景色,犹如遥远的海上威尼斯,“楼台俯舟样,水巷小桥多”。
现在五马街区已进行了全面改造、扩建,作为童年、少年、青年生活在鼓楼城墙边大杂院的我,对鼓楼全貌何时能再现非带关心,我也会时常来看看旧居(我母亲仍住在楼下),看着小院南角鼓楼城墙上长满的枯藤、青草,不禁油然想起我童年时期在鼓楼城石梯跑上跑下,在城基四大榕树下与小伙伴做游戏的故事。
鼓楼应该尽早采取措施,拆除覆盖在城基上的建筑物和挡住城墙的部分民居,同时开辟一块小公园、小广场,增加观景效果,也可在此邻装楼的地段开一些文化、旅游礼品项目的商店。2005年10月26日终于传来“鼓楼很快要变样了”的消息,温州商报》头版登载着温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的鼓楼新貌图。我欣喜若狂,在第一时间将好消息告诉鼓楼的街坊邻舍。笔者认为:“以鼓楼街为中心进行整治,整治后的鼓楼将以完整的形象进人人们的视野,包括鼓楼东侧的古城墙,鼓楼南面增设一个广场、四周增加一些文化商店等商业设施。“无疑是政府为民办的一件实事、大好事。
那时,你若来到绿草如茵、垂柳婆要的鼓楼广场之中,或没步休闲,或登高望远,该是多么地惬意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