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 太平洋的涛声
- 下一篇 以爱为开端的黎明 ——读余华《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
开明艺苑
一路走来 收获喜悦
抱着对民主党派的神往,1998年,在马允伦老师的引荐下,我加入了民进组织。当时瓯海还没有成立民进支部,我的关系挂在联合二支部。当时,我知道我区还有一位民进会员,那就是梧田二中的郑祥启老师。记得2002年的夏天,民进市委会的吴耀东秘书长打电话告诉我,说要在瓯海成立民进组织,我的关系也要迁回来。
2002年8月22日,温州民进的第六个地方基层组织——民进瓯海支部在瓯海宾馆举行成立大会。成立时,支部只有五位会员,分别是陈劲菊、蒋孟有、潘伯俊、徐彩琴、郑祥启。陈劲菊任主任,蒋孟有任副主任,我为委员。
支部刚成立时,会员少,作为负责支部组织工作的我把发展会员作为头等大事。我们认为,发展会员要抱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因此对每一位申请入会的社会各界人主,都要经过“个人申请——考察——谈话——征求所在单位中共党组织意见”等程序,严格按照入会要求把关,陆续吸收文化、教育、科技、工商等界别的优秀人士。因此,2003年时,我们虽仅有8位会员,但担任区六届政协委员的就有7人;2008年时,我们发展到12位会员,担任区政协委员的有10人;到2013年,支部扩大到29位会员,其中11人担任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成立以来,支部始终紧紧围绕参政议政和社会服务两大职能开展活动。
社会服务方面,以教育、文化为主轴线定期开展活动,先后结对资助了潘桥岷岗小学、焦下小学庄思思、陈斌杰、陈品品、江玲玲等同学,并在泽雅中学设立了10万元的“民进瓯海支部助学金”。
每年“六一”前后,支部坚持到一些偏远乡镇和薄弱学校开展活动,如2003年,到潘桥文化广场举办了一场文艺演出,2004——2009年,分别在老竹中学、潘桥二小、新桥民工子弟学校、梧田民工子弟学校、丁岙小学、仙岩二小、渔潭小学等学校开展活动。
这些年,社会服务工作可谓开展得多姿多彩,参政议政工作也有声有色,特别是政协提案工作尤为重视,我们总是深入基层调研,共同讨论、修改。十年来,支部共向区人大、政协提交议案、提案近70个。其中13个提案被评为区政协重点、优秀提案,撰写的调研报告四次获市委统战部“诤友建言”奖项,陈劲菊、潘伯俊、徐彩琴等会员还多次在政协大会上发言,并被评为优秀发言。
记忆犹新的是,2003年,瓯海区由于重点项目建设和工业发展,向农民征地较多,但是征地后政策没有及时落实好,部分农民有不满情绪。听到群众的反映后,会员们就在支部活动中讨论,感到土地征用上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是社会和群众关注的热点,支委会决定就此开展调研。我们选择了其中一个镇作为调研点,想通过座谈会的形式向村民了解到更具体的情况,不料农民并不配合。支部主任陈劲菊、副主任蒋孟有、支委潘伯俊、徐彩琴等心情沉重,明明是想为老百姓办好事,可为什么老百姓却不理解?经过仔细分析,大家一致认为,调研的方法不对,村民本来就对政府有意见,我们通过镇政府请他们,他们当然心有顾虑不愿来。应该我们走到村子里,来个“零距离”接触。于是我们走村串户,与村民们面对面交流、耐心解释,村民们渐渐地感受到我们的真诚,话匣子就打开了。经过多次讨论修改,形成了《加强失土农民再教育,改善农民就业环境》的提案,该提案当年被瓯海区政协评为优秀提案。
十年来,瓯海民进逐步成长壮大,2002年支部成立,2008年10月,由于原支部主任陈劲菊的工作调离瓯海,支部进行了届中调整,由蒋孟有担任支部主任;2003年《瓯海民进》开始出刊;2005年,我负责创办了支部网站(www.ohmj.org)……一路走来,这看似平凡的点点滴滴,却是我们对民进事业的坚守,有付出,有收获,有喜悦。
(作者:潘伯俊,瓯海教师发展中心初中部主任,民进瓯海支部副主委,瓯海区第七、八届政协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