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动态
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推进文化大市建设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形象和内涵,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动力。二个城市无论发展什么,只有升华到文化的层次,才能进入历史,形成记忆。近年来,我市文化工作围绕“建山水滨海历史文化名城,创文化强市”目标,不断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大力实施产业升级、设施优化、文化升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出发展的态势。随着温州城市规模的扩大,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城市地位的提高,一方面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带来了加快文化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市委九届六次全会做出了建设文化大市的决定,可以说,温州的文化发展已经到了个关键时期。
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温州博物馆、科技馆、新温州图书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使用,为文化大市建设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在打造文化品牌方面我市也做了有益的探索,启动了南戏新编系列工程,成功举办了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南戏新编系列剧目展演。南戏新编剧目《荆钗记》,《张协状元》等应
邀晋京,赴港台和各地巡回演出,并参加中国戏剧节、中国艺术节:荣获了多个国家级奖项,为文化大市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温州文化底蕴深厚,它是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南戏的摇篮,温州还享有歌舞之乡、百工之乡的美誉。温州学风鼎盛、文人辈出,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叶适及他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与当时朱嘉的道学派、陆九渊的心学派,并列为南宋时期三大学派,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与俞樾越、章太炎并称清未三学者的孙治让,著作等身,有晚清经学殿后、朴学大师之誉称。他早年提倡兴儒救国、主张变法更政,晚年致力于地方教育,在温处学务分处总经任上,主持兴办各级各类学校达300多所,泽被当今。其它如游宦永嘉的谢灵运,避祸文成的刘基和驻锡鹿城的李叔同等,在中国文化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毫无疑问,这些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温州建设文化大市最为宝贵的资源。但问题在于,这些资源上的优势目前并没有形成现实实际的优势,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对重点文化品牌的选择和有组织有意识的打造,政府对文化品牌建设的指导与引导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对于文化品牌“卖点”的捕提过于单一或缺乏深入的挖掘、论证和宣传。歌舞之乡、百工之乡等还没有形成真正具有产业优势的文化品牌,丰富的文化遗存和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变为当代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的优势,没有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没有实现文化的整合,其辐射力和影响力与其文化价值和意义远不相符,文化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远没有显示出来。
当前,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城市与城市、企业与企业的竞争、除了经济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文化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又是文化品牌拥有数量和质量的竞争。展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抑或一个城市、一个企业文化实力、文化竞争力,更需要文化品牌。因此,我们认为温州在建设文化大市过程中,应把打造文化品牌作为核心问题摆上议事日程,真抓实于,重点突破,提速文化大市建设。为此,我们建议:
一、政府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重点文化品牌建设和发展的长远规划
选择与打造重点文化品牌,要根据文化的不同门类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公益性文化事业中,应组织论证一批重点品牌,集中财力和精力,给予扶精和支持。对已经形成品牌优势的如历史文化品牌中的玉海楼、南戏新编系列等和其他具有重点品牌潜力但未形成品牌优势的瓯窑、刘基故居、叶适故居、弘一法师遗存等等,重点支持、重点突破,包括组织国际性学术研讨会、重建故居或纪念堂、出版文集等,以逐速提升温州城市的文化品位;对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已经显示出优势的如苍南印刷、龙湾制笔、茜院线、广电传播等,集中财力予以支持:对于具有品牌潜力的百工之多,创造条件,促其发展;对于具有潜在优势但没有很好整合的文化资源,如泰顺氧泉、泰顺廊桥群、泰顺古民居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形成品牌优势。总之,要在润州文化大市建设中从各县体门类与行业中选择一批具有资源优势、区城优势和其它优势的品牌和“潜品牌”在整体推进中实施突破,以点带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敢于创新,用市场手段打造文化品牌,敢闯最冒,是温州人的天赋。品牌是一种市场资源,自然应该用商业手段来打造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品牌,实际上就是一个商业化运作过程,也是与市场充分沟通,建立良好互动关系的过程。
据市群艺馆普查,我市民间文化艺术项目中,仅造型艺术就有119项,包括瓯锈、瓯塑、米塑、黄桥木雕、细纹刻纸等,温州是名符其实的百工之乡。百工之乡这块品牌,完全可以用市场手段来打造。当然,用商业手段打造文化品牌,商不开政府的指导和引导作用。目前已启动的南塘明清一条街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政府可以将这个街区规划成诸如杭州清河坊那样的文化一条街,制订政策引导瑞安东源活字印,乐清黄杨木雕、鼠绣、瓯塑等百工和字画装裱,玉石古玩驻街经营。一方面丰富明清一条街的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让温州百工有一个展示的平台,以利百工之乡文化品牌的打造。当然,除了用市场手段打造百工之乡文化品牌外,政府还可以通过编写地方文化教材,通过开展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民间文艺素质比赛等形式,对民间“绝活”予以有效传承。
三、打造文化品牌要讲究各种资源的系统终合,要把注重群众认可作为增强文化品牌力量的根本
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民,自百姓的生活创造出来,理应让他们尽量多地接触,让文化活动与市民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高端文化走向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惠购,在亲近中了解,在了解中理解,在感受和领略中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尽管有时镁人们一下子看不懂,但毕竞开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培养了观众,从长远看,也促进了广大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这是文艺自身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南戏新端系列也好、永昆也好,都需要保护传承,都可以作为品牌打造,品牌就是力量,但立起品牌并不意味着获得力量,品牌的力量,是受众对其价值认同的结果。得到广大人样的认同、接受和世代相传,是增强文化品牌力量的根本。脱离了群众,南戏,永昆无异于自闭象牙塔,其“夕阳艺术”的印象就无法改变。
政府应该对南戏、永昆与梢溪江等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整合,让传统艺术与群众亲密接触,出台政策,逐步实现从“花钱文化”到“文化赚钱”的根本转变,实现从追求官办文化到发展民营文化产业的转变,把优秀的文化人才转化为文化资本,使出色的文化艺术名人同时成为最能“赚钱”的“经济人”,从面在根本上增强文化品牌的力量。
四、建设文化大市,必颁注意文化承载,传承的切入,实出区域性文化特征
如果说杭州是最具“休闲化”的城市,武汉是最具“市民化”的城市,那么温州由于外来“海金”人口众多、外出“海金”人口也众多,且又是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发祥地,则可以说是最具“商文化”的城市。任何一个城市要走向外省、外国。必须树立具有个性的品牌,有个性才有存在价值。
文化承载是文化发展的现实根基,文化承载涵盖非常广泛,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无疑是经济,经济发展的各方面无一不有价值观念及其他文化因素的贯穿和将透。在温州乡肾中,叶适和孙治让无疑是两张“金名片”。永嘉学派的重商精神影响着世世代代温州人,接纳工商行为,理解工商行为的文化筑围,成就了当代温州经济;永嘉学派的义利并重价值观,同样是温州经济发展的一个动力,其精储在当代已升腾为“双赢”的经商理念。有清一代鸿筛孙治让对国家命运、百姓著、乡梓兴衰的关心和为改变国家命运办实业所付出的心血,只有清初顾炎武可以与之相提并论。他是一位经世致用的学者,是成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的瑞安商会第一任总理,孙氏在商业经济方面有许多自己的主张,如筹集资本、合伙经商,他说“当此环球商战之秋,固宜急筹合群之策”,一人不能独举的行业,应“合群力雨为公司。通力合资,相辅而成”。应该说这些传统的文化是当代温州商文化的根。一个学派,一种学说之所以能够代代承传、历久不衰,必定有其肥沃的现实土境。政府应该集中力量,从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理学等角度,深挖传统经济文化的内涌,并结合温州经济发展的丰富实践,理清承传的脉路,从中提炼出在州经济活动中发育生长出来的城市文化品牌,突显混州文化鲜明的区域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