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 一路走来 收获喜悦
- 下一篇 以爱为开端的黎明 ——读余华《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
开明艺苑
马叙伦与陈黻宸的师友情谊
马叙伦同志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主要发起人,创始人之一。他历任民主促进会从第一届直至第五届中央主席。曾担任过国民政府的教育次长。早年曾掩护、营救过中共的创始人陈独秀和李大钊。
一九四八年,党为了筹划人民政协,与一些民主人士共商国事。于是,马叙伦与一批其他民主人士秘密来到东北解放区为召开人民政协作准备。一九四九年召开了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马叙伦历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教育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友。他的一生,是与共产党患难与共,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一生。
陈黻宸,字介石(1859一1917),浙江瑞安城区人。他一生主要是从事教育。先后在平阳龙湖书院、永嘉罗山书院乐清梅溪书院、及上海速成学堂、时务学堂、杭州养正书整,后又在京师大学堂、浙江公学、两广方言学堂、两广优级师范学堂、北京大学执教。
陈介石先生在杭州养正书垫任教时,其时马叙伦正在养正书垫读书。从那时开始这位布衣布鞋的乡下先生一直到以后的二十年中对马叙伦产生深刻的影响。可以说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陈先生起先是马叙伦的启蒙者,以后介石先生是马叙伦的尊敬的业师。马叙伦是先生的得意门生,以至他们成为朋友和同志。
早在杭州养正书垫,马叙伦还只有十六、七岁。八国联军人侵、光绪与慈禧逃亡,丧权厚国的不平等条约签订了,年轻的马叙伦号声大哭。介石先生对他们循循善诱,学生们是洗耳恭听,使他们了解了所处时代。他还让他们在课外阅读严复译的赫智黎《天演论》,孟德斯鸠的《法意》,卢梭的《民约论》,及王夫之的《黄书》,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等书。这样他们便逐渐地了解到要革命的道理。这正如马叙伦自己所说的那时读了一些书,有了民族民权两种观念的轮廓。
随后,因学校要开除马叙伦等六名学生,介石先生与校方力争无效,陈先生就辞职。于是,他赴广东,在两广优级师范学堂,两广方言学堂任监督,马叙伦也随之去那当教员。
后陈黻宸当选为浙江咨议局正议长马叙伦也回杭州为他帮忙,并兼任杭州两级师范学堂教员,辛亥武昌起义后,陈先生与马叙伦等商议在省城办民团,以响应中山先生的革命号召。
省城杭州光复后,成立了浙江省军政府。陈介石为民政长,沈钧钩儒为交涉长,马叙伦是秘书。后陈介石不就,改由褚辅成为民政长。
民国成立后,陈老加入统一党,任第一届众议院议员,要马叙伦来北京帮忙,陈任北京大学教授,介绍马叙伦在北京大学任教授。
袁世凯要称帝,他企图以十万重金向陈介石贿略,要陈率大学生上书对进:却遭到介石先生的严词拒绝,,足见先生气节之高尚。
他是马叙伦的良师益友,他的一些学术思想对马叙伦的一些著作也有启迪的作用。他的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循循善诱的精神也起着示范性的作用。
陈介石先生于一九一七年病逝在故乡瑞安,马叙伦闻讯后便专程从北京赶到瑞安进行祭奠。其祭文中云;“..….忆我有患,始从门下。行今我范,文兮我冶·三千之中,视我犹子。父事未能,亦吐肺腑。忆我从师,于兹廿祀。南:比东西北往不待。…·一掬之诚,师是鉴之。海山万里,惟魂共之。”在这其中我们也可足以看到他们之间的深挚的深情。
同时,马叙伦还为陈介石先生作了《陈先生墓表》,其中说到:“先生教人,海之不倦。常设端启发。及学生有所悟,则申之以问难,而终沛然尽其所怀,以满学者之总意而止。故从先生学者各以其资有所成就。..先生之主养正书垫也,教授历史,即陈夷复,文野之义。于五湖金元之迹,反复而不庆。又以孟柯,黄宗羲之说:敷列地讲席之间。于是杭之学者,莫不盛张排满革命,而谈民治,风浸被于全浙。...京师大学掌聘为教学,为四方人才所萃。英俊之士闻先生之说,莫不兴起·去事革命,先生每资助之。
这些正如在一副挽联中所说的那样:“学校留教泽,议院著直声,立德立言,卓荤堪称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