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动态
平生书作伴满门背英才 ——记我市“最佳学习型家庭”马骅一家
编者按 创建学习型社会是新时代赋予大家的一项重任,而创建学习型家庭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前不久,我市面向全社会评选“最佳学习型家庭”,十个入哟家庭引人关注。本披特转载介绍我会名替主委马孵一家。
马骅的家在市区百里东路的小巷里,采访的那天停电了,老房子显得有点暗。几声叫门之后,82岁的林绵女士出来迎客。马老坐在里间增上挂着字面作品和一些合影,其中一副对联上的“身正行端"四个字笔墨刚劲有力。不大的房间因为四周堆满报纸、书籍,显得更加拥挤了一些。马老的听力有点弱,但说话的声音却中气十足。
历经风雨相漏以沫往事悠悠其味无穷
午后的阳光透过书桌前的窗户漏进一些光影。88岁的马老精神要铸,言语曲歇。60年前与夫人林绵相识,共同学习并参加革命的往事被码老形容成“像小说一样的情节”。确切地说,是书和学习牵起了二老的红线:为宣传革命思想,马老在温州中学组织读书会,与当时仍为温中学生的林绵相遇、相识、相知;工作需要,两人恰巧被派往同一学校教书,起先分开的两张床到后来合成了一张·在上个世纪的挣媒岁月里,执著的马老一直未曾舍弃教育事业和手中的第,30年代编辑报纸文艺副刊《星星》、抗战时在新园军抗目根据地任盐城中学词导主任,主编《暴风雨诗刊》和浙江目报文艺副刊《江风》,(文艺新村》。历经风再,二考相潘以沫。回首往昔,平添许多快乐:“1942年.林绵在外上班,我就隐蔽家中照顾孩子,想写诗了,就要一只手抱着小孩,一只手写诗。"“我喜欢抽烟,可是又穷,有时,林绵就会在下班后为我带来一支香烟解解馋,那时候响,抽一根烟,学习看书,真是惬意!"采访中,马老深情地望着夫人说:“她年轻时很漂亮,性格很可爱。为感谢要子,他特意将二女儿取名“款林”。当记者问起二老是否金婚时,马老一板一眼地纠正道:“不,是钻石婚,结婚60年以上的叫钻石婚。
新中国成立之后,二老的生活依然与学习、教育为伴:为解决学生读书的教材问题,马老和朋友在温州创办了新华书店,为学子提供教科书;在原杭州大学中文系任教二十年;离体后创办温州民进职业学校,发挥余热,近几年接连出版《梦的据篮》、《大爱者的祝福》、《生命的歌没有年纪》等诸多散文集。
膝下儿孙奋发有为
壶之年书乃至爱
此次人选“最佳学习型家庭”,马老更多的是为子女们骄傲。谈起子女及孙率,二老的话巨子就关不住了,晚辈中拥有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的共19人,分别拥有教授、主任医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数师、计算机高级程序员、计算机专业软件工程师、编辑、职业经理等职称,可谓满门英才;一对外孙夫妇正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任温师院院长的二子马大康教授及全国老中医药专家三子马大正早已在各自领域声名卓著。子女们的奋斗历程更令老人津津乐道:“马大康以高中学历跨级考取了现代文学的硕士生、马大正用一个月时间复习完高中课程踏人浙江中医学院大门,大儿媳退休后通过自学成为资产评估师和造价评估师,很让我佩服..."“他们都很爱学习,不经过个人奋斗不可能有成就。马老深有感概。
27人的大家族齐聚总是有难度的,马老拿出的全家福竞是1995年拍的。没有孙儿绕滕的天伦之乐,二老的生活会否寂寞?“晚辈们都很忙,但都很孝顺,长子马大观60多岁了,但每个星期都会来看我,为我擦脚、洗地,二女儿也一样。"二老平生与书作伴,寒之年仍每日坚持读书看报、看电视新闻,活到老,学到老。“我希望有一间大房子,四面的墙上摆满我所钟爱的书。"二老不约而同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