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动态
委员访谈
郑秀东委员:
我市应尽快出台一部针对我市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暂行办法,并制定出相应的细则;建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经费的协调分担机制,针对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特点,财政部门则拨专款,用于解决他们的教育经费;由市政府率头,采取慈善基金社会募捐形式,挖据社会闲置资金,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特种教育基金。
汪廷汉委员:
温州打造国际性轻工城急需民营企业上档次、创品牌。目前,我市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果想要增加温州轻工产品的品牌附加值,提高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企业界迫切需要大量的熟练技工,尤其是技术工人中的“小领军”人才高级技工。
沈克成委员:
一个好的地名应该是既能反映地域特色,又能让人回味无穷。应该让地名管理部门参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成立一个地名咨询专家委员会,为地名工作出谋划策,防止命名过程中的长官意志和商业行为,让地名成为湿州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董伟光委员:
“校网调整”应结合农民的实际情况,实行校网调整使山区的小孩能够到中心校读书,提高了教育质量。但是,要降低学费和加快中心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中心校要有住宿条件等,为农民减负。
蒋孟有委员:
对所有来温务工者进行短期的上岗前文明培训,培训内容以基本的文明准则、就业心态、普法教育等为主。对务工者进行基本文明教育有利于管理,这是不少企业在实践中发现的。并且这样做的另一大好处是,等于多了200万人的义务温州文明宜传队。这些员工在回乡后,必然会告诉他人温州对文明很重视,要岗前培训。
主伟光、潘立禹员:
现在,贫困山区农民死不起人的现象日趋突出。个山区农民死了要辗转租车送往温州殡仪馆进行火化,每一个环节都要一定的费用,特别是火化费就高达800元,对于生活贫围的山区农民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希望致府重视这一现象,给予山区贫围农民倾斜的政策措施或必要的财政补贴,以使这项移风易俗、推进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政策能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