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动态
从沪杭高铁谈温州互看互学
沪杭高铁已经通车。在9月28日的试运行中,速度达到了416.6公里/小时,创造了世界铁路试运营第一速度,使全国人民为之欢呼,也使全世界为之瞩目。报载:如果说青藏铁路是在“冻豆腐”上修铁路,那么沪杭高铁就是在“嫩豆腐”上建高铁。何以能从追赶者成为引领者?又何以取得如此惊世的成绩?关键只在一句话:技术创新将沪杭高铁推向“世界第一”。由此可见,创新乃开拓、发展之根本。一个城市、一个省,乃至一个国家,要开拓、发展,必须走创新之路,别无可求。沪杭高铁的诞生,对我市而言,也很有学习、借鉴之必要。
近期来,温州市委、市府狠下决心,以“互看互学”凸现创新而重振温州雄风,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举措,得到了全市人民的拥戴和广大干部的热烈响应。报载:市四套班子领导带队,一百多人的阵容,6天时间深入52个考察点进行现场交流……大家看的是新项目、大项目、好项目,每个项目都是民生关注点和经济增长点。每到一处,当地的有关负责人都会用尽量简明扼要,却又亮点频现的话语,对项自进行提纲挈领的介绍,没有空话套话,讲的都是有数据、有行动的实在话。报纸肯定了这“是一次检阅也是检查的工作推动。”笔者对此愿直言不讳地说,作为一个平头百姓,尚属半喜半忧之列。喜者,“推动”一说,可谓之促进;忧者,亦可谓之推一推动一动而已。若不下决心、下狠心,动作缓慢而不到位,再推也只是白搭。君不见当年“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改革大潮中从温州骤然崛起之时的势不可挡和天下闻名,到今天,我们又发扬光大得如何呢?扪心自问,有减无增。因此,从某些方面而言,温州落后了,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当年温州至所以曾经站在改革大潮的潮头上大显身手,却正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所至。
笔者是居住在鹿城区小南路的一个平民百姓。创新必须创优。但笔者对城市建设的发展,尚有不敢恭维之处,仅举一例以为佐证。此次“互看互学”中大队人马到过水心,遗憾的是却无缘就近到小南路15号始(马鞍池公园南大门拐角处)至温三中校门止这一地段也看上看、问上一问。笔者可以毫不张地说,这一地段是温州城市形象的丑陋地带!俗话说得好:“人要脸面树要皮”,在这一路段上,周边都是高楼大厦,但又有谁能听得到身处旧居的百姓们叫苦连天?新楼房的一侧曾经是杂草丛生的垃圾场,笔者在担任市政协委员之时,曾经拍下照片并上书当时市委、市府的主要领导,后引起重视,才使垃圾场平整成泥沙路面。从此,从领导部门而言以为就一劳永逸、高枕无忧了。事实上,这一地段的泥沙路面和原先小南路路面成了一高一低的一段怪路,最高落差在一米以上,路面坑坑洼,高低不平,“出门见绿”,我首先见到的是“春风吹又生”的杂草丛生,其丑不堪一睹。台风暴雨季节大量泥沙的流失以及地下排水沟的阻塞,致使积水成河,还满到了旧居百姓的家门口,有的旧居基至砌起了挡水的高砖槛……如此“风景”,且不说事关民生大计,实在也有损温州城市形象呀!但此情景已经延续十多年之久。因此,从有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无小事而言,笔者认为,我们不仅要对民生关注点和经济增长点的新项目、大项目、好项目进行“互看互学”,同时,也应该对民生极端关注的如小南路南端现状之类事关温州大都市区建设的“盲点、五陋点、失责点”进行“互查”并及时落实改正。一筐好苹果单有一只烂苹果,一时可以“不见”而不闻不问,长此下去则遗害无穷。而小南路南端极需解决的现状,却是一只明摆着的已经十多年的“烂苹果”,今日不治不除,更待何时?再说,若举一反三,还有城市其它类似之处呢?
沪杭高铁的建设是一流的技术创新,更是一流的指导思想,即事关国家形象和民生大计的全局观念。温州应该如何?说得好,更要做得好。“互看互学”,不仅仅是针对我市现状而言,更应该看全省全国的先进经验,学全省全国的先进经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是广大人民群众急切盼望并愿意共同努力,全力以赴的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