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动态
充分挖掘利用教育资源,解决外来人口子女就学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市外来人口的增长势头迅猛。据有关资料统计,已在温州市暂时住八年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已达53万人。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举家来温扎根意向十分明显。他们当中大部分,事实上已成为温州人口。我们要对他们一视同仁。应该考虑到,他们的下代的素质的高低,就直接影响到温州市整个国民素质的高低,他们的成功就是温州的骄傲,他们的失败就是温州的悲衰。
从多个侧面反映来看,在温暂住的外来人口的子女,尤其是从农村或偏远地区来的孩子,绝大多数的生存状况、受教育情况和发展状况好于老家的孩子。外来人口之所以留在温州,不仅仅是为了挣钱,更多的考虑到孩子今后的发展。把孩子带到温州的外来人员,普遍认为温州的生活环境好,对孩子成长有利,而且温州的学校比老家的好,他们中近一半人认为孩子跟着着父母可以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更安全、健康。
外来务工人员是=个非常大的群体,做好对他们的服务管理工作是保障社会安定的重要议程,其中解决好暂佳人口子女的人学间题,必须尽快提到服务管理的目程上来。外来人口中大最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已成为呕待解决的一件大事。让子女上学,让孩子们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外来务工人员反映的主要困难和最希望政府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问题:
《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要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由地方政府设置小学,初级中学,使儿童、少年就近人学。至于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由流出地政府负责,还是由流人地政府负责,没有明确且便于执行的规定,这就限制了适龄儿童只能在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流动出来的适龄儿童能否接受教育,取决于家长与流入地学校的态度。这种管理失控状况,造成外来人口子女失学多、人学难、收费高,激化了矛盾。
我市对外来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应该说还是重视不够,缺乏规范化的政策措施。客观原因是:外来人口数量大,增长速度快,教育经费不足:主观原因是对外来人口子女就学与我市长远发展的关系认识不足。从思想上讲,单纯把外来人回子女人学问题看成包狱,而不是从谋求发展的过程中去积极解决;从理论上讲,没有认识到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没有树立流动人口价值观,没有把外来人口作为温州城市经济发展的一部分,造成错误导向从政策上讲,经济、社会、政治诸多因素之间缺之协调、统筹,没有认识解决教育问题是落实科教兴国的最有经济利益的举措,因而在行动上不果断,从面使我市外来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远远落后于其他经济发达城市。
二、对策
(一)充分调动各类小学的办学积极性。从暂住人口子女的年龄结构来看,低龄儿童占多数,人学焦点明显集中于小学。从我市特别是市区各小学的现状来看,小学在校生的高峰业已过去,大部分小学没有超过规定的班额,总体生源呈下降趋势,教育设施和师资配备皆有过剩困置情况,校含也比较富余。所以,从班额、师资和校会来看,小学教育资源还有潜力可挖,应该说,解决外来人口子女人学是不成问题的。
所以,全市各类中小学教应该向外来人口子女散开大门,让外地流动人口的子女与温州市民的孩子一样,接受公办学校的正规教育。凡是暂住证、身份证、就业证三证齐全的外来人员,都可携带“三证”和借读证明到暂住地附近的小学办理孩子的入学手续,学校也不应拒绝符合条件的学生人学。
(二)坚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思路。要解决外来人口子女人学,关键在于经费的落实。据调查表明,在公立小学借读的外来人口子女,除交纳书本费和杂费以外,要比正常情况下持本市户口的小学生多交二种费用,即借读费、择校费(择校生教育补尝金)和赞助费。在失学儿童中,有部分家长是因为收费高,有部分家长视其子女人学为没有必要。在未人学儿童家庭中,表示能承受的学费每学期在500-800元之间。显然绝大部分暂住人口家庭希望能低收费。然而收取择校费和赞助费,已成为满足不同层次受教育需求,完全取消是不可能的,这给降低收费标准带来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们需要从加大管理、规划和投人三方面来解决外来人口子女的就读问题。经费是关键,否将减级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所以应该多渠道来设法筹措:
一是财政拨款。外来人口主要是经济型人口,他们的经济活动,紫荣了温州市场,增强了温州经济的活力和动力,也为温州的财政收入作出了贡献,政府按照教育成本标准按一定的比例增拨经费是理所当然的。
二是集资助学。外来人口对解决其子女人学问题有很大积极性,可以在外来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开展集资助学活动:开展流动人口教育工程活动,将集资助学纳人法制轨道。
三是制定适宜的收费标准。外来人口儿童在公立小学借读除收取借读费和其它规定的、必须的收费项目以外,不得擅自另立收费名目。但可以适当提高收费标准,还可以按照市区、近郊、郊区的不同消费水平制定不同的标准。
四是采取灵活收费方式。收费方式可以灵活,可控年、按学期、按月收,以适合外来人口流动性较强和收入不稳定的特点。
(三)挖掘潜力,发展民办教育事业。我市小学教育资源是有潜力可挖的,必须坚持以公办学校借读为主的原则,这是保障外来人口子女获得教育权益的基本条件,也是外来人口最终胜人温州社会的最佳选择,还可以起到外来人口儿童与温州儿童素质互补的作用。将外来人口子女与温州的孩子混合编班,同堂读书。外地孩子吃苦合群,温州孩子聪明好学,混合编班有利于孩子们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此外,政府也可以出资为外来人口女子创办一些正规的专门学校。也可以将原来一些职业高中调整为面向初中学生的外地来温人员子弟学校。或在一些有条件的职业学校,创办一些综合班,让外来人口的子女有继续上中学的机会。
当然,要使外来人口子女都能上学?光靠政府投入来解决显然不现实。必须迈开公办、民办“两条腿“走路的路子。政府在加大对公办学校投人的同时,也应该利用巨大的市场需求,大力扶持民办学校发展,争取让民办学校在收费和教学质量等方面与公办的学校能逐渐缩小差距。
对积极接收外来人口子女人学的学校,政府应给予政策鼓励:另一方面,要从发展教育事业人手,积极发展多种办学形式,缓解外来人口子女人学的压力。如积极发展民办公助学校,主要接收外来人口子女住宿借读。学校应选择在适中环境良好的地段,或将办学条件较好的公立学校改制,以满足各层次的外来人口家庭的教育需求。
也可以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和政府合作办学,欢迎有实力的各界人士、企业参与办学。应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几所高质量的外来人口子弟学校,以成本价或微利收费,可以考虑其收费标准定为600-700元或略高。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办学校一定要一视同仁,既爱护又不放任自流。对外来子弟学校的学生,教育部门对其学籍管理的要求应和公办学校一样,这些小学生和其他学牛二样可以升上初中、高中继续读书。教师队伍也可以聘请外来打工人员中具有一定学历和教学经验者,基本要求是中师以上学历,至少有两到三年的教学经验。应该为这些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提供一系列培训,改善教学方法。
三、期望:
温州作为一个开放城市,从政治上考虑,从长远利益考虑,都应该让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进行整合。
人口流动是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长期历史现象,更是我市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提出解决外来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市民素质、国家团结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解决外来人口子女教育间题,是对外来人口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否解决,解决得好不好,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政府的态度。也只有政府重视,并将它纳人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才能切实得到妥善、圆满解决。
温州市教委应该尽快制订《对外来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暂行办法》,以保障暂住外来人口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制定出相应的实施细则,责成专门部门予以组织落实和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应协调配合,逐步建立起规范化的流动人口子女人学的整套管理程序。在教育规划和发展上,要考虑外来人口的规模发展和对教育的需求。
应该说,外来人口既带来了教育的压力又带来了教育的需求。今后,外来人口的教育将成为教育的新增长点,应该抓住这个机遇,从发展教育入手解决外来人口子女的教育回题。做好规划,在解决好暂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同时,积极谋划中学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就学办法,以满足外来人口对教育的不断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