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进风采
沈洪保:负轭耕耘自奋蹄
沈洪保先生整天乐呵呵的。年逾八旬的他,白发稀疏,脸庞黑中泛红,一道线条分明的鼻梁,一张丰厚的嘴唇,眼镜片后面一对明亮而和善的眼睛,这一切都让人感受到他的坚毅和淳朴。
人生如驹光过隙,诚哉斯言!沈洪保如老牛负轭,在文史园地里辛勤地耕耘了半个多世纪,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
人物名片:沈洪保,民进温州市第二、三届委员会委员,市政协五、六、七届委员,曾任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等职。著有《汉语大词典》(主要编纂人员之一),参著《唐宋诗词评析词典》《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 《古文分类导读》《吴文英词欣赏》,出版《温州古代诗歌选注》(与人合著),整理点校《何白集》(汲古堂集及续集)《识匡斋集·歌宜室集》。
命运多舛 潜心完成全国重点科研项目
1957年,沈洪保从瑞安中学毕业时,因患肺结核病,体检不合格,不能参加高考。看到同学有资格参加高考,而自己却悄然回家,他黯然神伤。两年后病愈,但当时没有高复班,沈洪保仅凭在瑞中时学习的基础参加高考,并考入了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中文系。杭大中文系的老师大都是全国著名的学者,在他们的教导下,沈洪保学到许多知识,打下了不错的语言文学基础。1963年杭大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文成中学工作。好景不长,不久又被下放到偏远的山村。他当时的想法,正如朱敦儒在《鹧鸪天》中说的“如今但欲关门睡,一任梅花作雪飞。”
1977年,他参加了全国重点科研项目——《汉语大词典》的温州编写组工作。虽然过去没有编写过词典,但这种机会可遇不可求。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本着勤能补拙的精神,潜心钻研。历时8年,沈洪保作为主要编纂人员之一,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编成了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是一部收录齐备、贯通古今的大型语文词典。它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为编纂原则,广泛收列古今汉语中的词语、熟语、成语、典故等,集古今汉语词汇之大成。其内容浩繁,包括社会生活、古今习俗、中外文化乃至各种宗教的教义等。该词典由中国数百位专家参与编写工作,共收词目约37万条,5000余万字。在编写实践中,沈洪保接触到了很多古籍,解决了许多疑难,综合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还扩充了自己的学识。他很庆幸自己能拥有这样难得的人生经历。
倾心文化 参与编写乡邦文献
1984年,《汉语大词典》编写任务完成以后,沈洪保在温州师范学院(今温州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开设了《中国文学史》《古代文学作品选》与《宋词》等课,直至退休。退休后,他又接受温州老年大学的聘请,在诗词提高班讲授《中国古代诗词》。他讲课能做到把诗歌发展史、代表作家以及代表作品三者结合,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讲解,深得学员的好评。
沈洪保多年来倾心地方乡邦文献,笔耕不辍。他曾参加作家戈悟觉主编的《瓯越文化丛书》的编写工作,负责《温州古代诗歌选注》(与黄世中合作)编注工作。他还曾参加温州市《温州文献丛书》的整理工作,负责整理点校明代著名诗人何白《汲古堂集》(在清代被列为禁毁之书)和《汲古堂续集》(没有刻本,仅留几个残缺的抄本),以及《识匡斋集》《歌宜室集》等。
其中,《识匡斋集》的作者刘康祉是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温州城区人,官至广西右布政使。《识匡斋集》在清初曾经刊行。乾隆期间编纂《四库全书》时,该书被禁毁,而且被禁毁得很彻底,连大学问家孙诒让都没有机会看到。孙诒让在其《温州经籍志》中说:“刘氏康祉《识匡斋集》,佚。”现今全国仅天津图书馆藏有一部,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四库禁毁书丛刊》中有这部书的影印本。沈洪保在校点整理中发现影印本中有许多字词模糊不清,无法辨认,而猜测是整理点校古书的大忌。于是,在一个暑假里,他自费到天津图书馆对照孤本校对,搞清疑难字词。
《歌宜室集》是明末温州城区人柯荣的诗文集,他名噪诸生间,但屡试不第,曾与何白、刘康祉等结社交往,曾为知府家塾师。他的诗文水平高,涉及面也广,出版他的诗文集也是有重大意义的。
《汲古堂集》《识匡斋集》《歌宜室集》三部由沈洪保经手整理校点的书籍的三位作者是同时代的温州人,而且还是诗社里的诗友。但他们的人生选择各有不同:一个漫游半个中国,一个走上仕途,一个一直生活在温州。这三部书为研究明朝后期社会和文学提供了许多资料,也是温州地方文化中珍贵的遗产。沈洪保亦为自己在建设温州成为文化大市的工程中能添砖加瓦而感到高兴。
笔耕不辍 为地方文史研究作出贡献
近年来,沈洪保又参加了温州市图书馆的《日记丛刊》工作,负责点校整理一百年前瑞安林骏的《颇宜茨室日记》(今按中华书局编辑要求,改书名为《林骏日记》)。该日记内容丰富,涉及近代政治、教育、民俗、经济诸方面,史料价值高,是研究近代史的生动资料。沈洪保还整理点校了《沈宝瑚诗文集》。在寻找编辑《瑞安沈氏族谱》时,他在温州图书馆古籍部看到了沈宝瑚的《韫玉山馆文稿》《小琅嬛文稿初集》《韫玉山房吟草》《韫玉山房诗抄》。这些抄本都属永嘉黄氏敬乡楼抄本,或永嘉乡著会抄本。虽非原稿,但也弥足珍贵。故他拜托族弟沈永拍照回来,作为储备。整理此书比较吃力,因为几个抄本各有差异,经过一年多的细心比对和整理点校,他终于完成了任务,出版时定名为《沈宝瑚诗文集》。
沈洪保还曾参与《唐宋诗词评析词典》《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古文分类导读》《吴文英词欣赏》《鹿城历史文化名人》等书的撰稿工作。沈洪保平时还写一些论文及散文随笔,发表在报刊上。有多篇散文收录在《瓯歌》一、二集及《瑞安旧事》等书中。
沈洪保几十年只当教书匠,流转于粉笔黑板、家里学校之间。他为人朴实低调,性情随和,不弹食客铗,不扣富儿门,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孤单,一直保持谦卑与自省。他认为,学必期于用,用必期于地。正是秉承着“学、用、地”三者统一的理念,他为温州地区的文史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已是耄耋之年的沈洪保,认为是时候放慢节奏,顺其自然地生活。他优哉游哉,不赶不争不气。闲暇时铺纸提笔,临张碑帖,画幅小品,或开启电脑,敲打键盘,写篇短文,吟首小诗。几十年来,他读书教课,研究写作,虽然忙碌,但却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