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 那时书画不值钱
-
开明艺苑
以爱为开端的黎明 ——读余华《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最近推出余华35年(1989-2024)杂文精选集《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增订版)》。光看书名,未免感觉玄乎,其实,这是一本有趣、有情、有爱的文集,当然也是不缺思想火花的文集。对于喜欢余华的读者来说,透过这本书可以了解到他的童年,他的成长经历和他对阅读写作的思考与感受。
提到杂文,读者总会联想到“横眉立目”“泼辣犀利”“锋芒毕露”等词语,仿佛这就是杂文的标签。而提起作家余华,读者又往往会想到他的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等,自然而然地将关注点落在余华作为小说名家的身份上。写杂文不是余华的主业,但一个小说家写起杂文来到底还是有其独特风味。《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增订版)》以2015版同名杂文集为基础,保留备受读者喜爱的篇目,删去15篇,新增17篇,共43篇。新书内容涵盖极广,既有对现实的看法与剖析,也有对文学的感悟与心得,其间还夹杂着一些日常生活记录。所以本书称之为“杂文”,事实上并不完全是从文体角度而论,此“杂文”颇有“大杂烩”之“杂”。不过,书中有着一个作家之于社会变迁、观念更改的敏锐洞察自是毋庸置疑的。 与余华小说相比,新书中没有荒诞的叙述,没有残暴杀戮的血腥,但仍有人间疾苦。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无论是贫富差距,知识差距,还是机会差距。历史的差距让一个中国人只需要四十年就经历了欧洲四百年的动荡万变,而现实的差距又将同时代的中国人分裂到不同的时代里去了。所以,你会在《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看到:一个北京小男孩狮子大开口要一架真正的波音飞机,不是玩具飞机。一个西北的小女孩却是羞怯地说,她想要一双白球鞋。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会决定其一生的方向。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也就造成了个人层面的差距。余华的文字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生活中的种种不堪,也让我们反思如何在困顿蹉跎中寻找到破局的方向。
书里,余华提到成长经历对他创作风格的影响。因为历史原因,有段时间,他曾写下过大面积的血腥和暴力文字。他经常白天写人物在杀人,晚上就做梦被别人追杀,几乎走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一个记忆回来了》中,作者写道:“白天我在写作的世界里杀人,晚上我在梦的世界里被人追杀。”当然,书里也有太多有趣的画面。《篮球场上踢足球》,他讲到自己和挚友史铁生的故事。有一次,他和诸多文友一起在篮球场上踢足球,眼看要输了,于是使出了个绝招,让史铁生当起了守门员。原因没有其他,就是因为史铁生坐在轮椅上,对方怕伤着他,根本不敢射门,代入一想,不禁哑然失笑,简直不要太损。
书中故事直抵人心,揭示了生活表象下的矛盾与挣扎,既有现实的冷峻,又有诗意的温暖。写杂文的余华,感性,活泼,热爱生活,热衷写作,看待问题不感情用事,独具一格,透彻深刻。写奥运前的北京时,他是个社会观察者;写家庭生活时,他是个好爸爸;写体育赛事时,他是个球迷。写自己喜欢读的外国文学作品时,他是个文学评论者;写到自己已发表的作品时,他又是个作者。“差距”这个意象也不只出现在本书中某一篇文章里。余华既写了社会、国家的差距,也写了文学作品里人物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存在于物质层面,更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素养和精神追求上。
读杂文的感觉就如同一个小孩子在松林里采蘑菇一般。这里采一朵:“人没有什么是自己固有的,除了自以为是。”那里再采一朵:“身体的伤疤可以愈合,记忆的隐隐作痛却会旷日持久。”转身一看,还有一朵:“漫长的人生为何令人感到短暂?也许是美好的生活都是一个一个的小段落。”一句句金句闪烁光芒,总是令人怦然心动。书中,余华用了很大篇幅阐述对自己产生影响的作品和作者。随着作者娓娓道来,他心目中的“他们”也就成了读者心目中的“他们”。“当读者们开始为麦克尤恩的作品寻找文学源头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为自己的人生感受和现实处境寻找一幅又一幅的自画像。”因此,“如果文学里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那就是让读者在属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作品里,读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感受,就像在属于别人的镜子里也能看清楚自己的形象一样。”
《每一天迷人的黎明都以爱为开端》是本书最后一辑。人生是一趟充满起伏和变数的旅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路径。的确,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落差的年代。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增长,还有人们内心的焦虑和迷茫的缠绕。在巨大的差距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直面现实、珍惜当下,在困境中保持希望和信念。在他人的人生裂痕中,看见自己的影子,感受生活的厚重,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相信每一天的黎明都将会是充满爱,且迷人的。
作者:胡胜盼,民进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