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进风采
缪一川新书发布会举行,开启彩石镶嵌艺术新旅程
6月16日,国家级非遗项目——彩石镶嵌新书分享会在市区新华书店温州书城举行。民进会员、国家级非遗项目彩石镶嵌温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彩石镶嵌百年老字号“崇林斋”第四代传承人繆一川发布了新作《玊·化:彩石镶嵌艺术探索之新旅程》。
缪一川特地将新作发布会安排在父亲节这一天,温情“炫父”。发布会上,彩石镶嵌国家级传承人、今年81岁的缪成金满脸笑意地接过儿子缪一川送上的鲜花。
“爸气”的礼物
当被问到如何评价儿子的作品,繆成金微笑着回答,“很有灵气,儿子开发了很多彩石镶嵌的新品种,创作也不再是才子佳人、帝王将相这些过去的题材。对于创新,我是支持的!”
听到父亲的赞许,缪一川坦言,“从小到大,父亲对我的要求一直是非常高的”,而自己能小有成绩正是站在父亲的肩膀。在他的记忆里,父亲干了一辈子的彩石镶嵌,“他好像一直不会生病,也从不喊疼”。而如今,缪一川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他也从一个会喊累的少年长成了父亲坚毅的样子。他笑言,“原来成了父亲,就会变得不一样了。”
骄傲的“炫父”
2013年,在国外经商生活了15年的缪一川最终回到父亲身边继承彩石镶嵌事业。
1958年,15岁的缪成金进入温州艺术雕刻厂学艺,师从著名彩石镶嵌艺人王培珍。而在和父亲相似的年纪,缪一川记得,读初二的时候,每个周末都在温州艺雕厂度过。他从小跟随在父亲身边学习彩石镶嵌,当时是车间里唯一的小辈。
父亲在艺术道路上的创新一直激励着缪一川现在的创作。发布会上,缪一川分享了父亲的两幅代表作。这两件作品也收录在缪一川的新书中。
1967年,缪成金在彩石镶嵌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首创以马赛克形式制作了一幅全天然彩石镶嵌《毛泽东像》。这部色彩鲜明的作品也是缪成金的成名作。
多年后,当缪一川游历意大利佛罗伦萨时,看到当地保留的拜占庭镶嵌画,和父亲当年的制作工艺相差不大。
在现场,缪成金分享了摘得省级金奖的作品《弘一大师》。他介绍道,曾经在温州驻锡十多年的弘一大师和彩石镶嵌很有缘分。弘一大师评价,“浙江温州所制之冻石画(彩石镶嵌),其法与木嵌画同。用各色之冻石,雕刻各种人物山水,镶嵌于木屏中,凹凸玲珑,真奇妙也。
2008年,缪成金将对这一技艺的多年领悟、沉淀和情感全部倾注在《弘一大师》这件作品上。
在儿子看来,这幅作品可以说达到了父亲很满意的艺术高度。它以色彩和形状的灵活调配,使在西方设计中以理性和秩序为特色的马赛克,化为表现细腻笔触和复杂心灵的中国风。
静观这幅作品,仿佛看到了弘一大师对其自身书法的评价:“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
玊化中传承
“我从父亲身上继承了一点冒险精神”,缪一川的新书《玊化》中收录了六幅代表作和创作心路。书中既有详细的非遗工艺介绍,也记录了人文情怀和父子传承故事。
在他看来,技艺和创意相比,还是想法走在前面。前人交来的接力棒也是经过了无数次变革的结果,父亲的创作也在一次次打破惯例。
具备中西双重文化视野的他开启了创新之路,让这个古老繁丽的技艺融入现代简洁审美。
因为枕边一直有一本《道德经》,他创作了抽象极简的《道》。
因为多年前在西班牙看到一对父女拾阶而上,他创作了首次结合光影效果的彩石镶嵌《阶梯》。
因为一个猫头鹰“报恩”的短视频,他创作了呆萌而又有现代感的《猫头鹰》……
书名《玊化》中的生僻字玊,寓意不完美的玉、琢玉的匠人。但缪一川认为,手艺传承重在在变化,恰恰是不完美,才需要探索,才能破茧成蝶。
《玊化》也是2022年在墨池坊举办的一场彩石镶嵌空间美学展的名字。缪一川把二维的平面彩石镶嵌变为三维立体的装置艺术,这次“出片”的展览成为意想不到的爆款,小红书里有500多条打卡视频。有趣的是,就连把展览名字误打成玉化的推文也有200多篇。
曾有人问他,如果不是“非遗二代”,会不会从事这个有些寂寞的行业。
缪一川说,自己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但确实因为父亲,沾了很多光,有很多积累。而真的踏上了彩石镶嵌这条路之后,亦从不言悔。自己有时就像大自然的搬运工,彩石镶嵌中的色彩,饱和度不高,存在渐变,不同的色彩搭配在一起也“从不打架”。这种“艳而不俗”的美感令人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