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明画院
赏析丨守正创新实现新作为,他的版画您见过吗?
“陈伟作品,是时代生活和精神的生动写照,具有时代的深刻烙印和特征,体现了在艺术语言稽古钩沉,发微抉隐的研究和探索上,在守正创新上实现了新作为!”
——《之江风华》
陈伟,1988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美术系,1992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研修班,2002年应荷兰阿姆斯特丹艺术学院之邀公派访学欧洲,200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访问学者,1988年至今任教于温州师范学美术系、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浙江民进开明画院综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温州民进开明画院副秘书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版画家协会理事,温州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多幅美术作品分别入选国际版画双年展9次、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展览十多次、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展览二十多次,并有多篇论文发表于《新美术》、《美术观察》和《艺术教育》等杂志。
城市,呈现着国与家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和梦想。
城市,共生共处于新旧之间,同一的境域和时空。
当旧的建筑不断的向地平线蔓延,开疆辟土;而新的建筑则面向天空,向上攀升。
生长的城市:一切似真似假,如梦如幻……。
作品《生长的城市_二维码组画之一》中的“二维码”,只是选择了二维码的图式,并无二维码的链接功能。正如我创作这幅版画的意图一样:一切似真似假,如梦如幻……
我喜欢山,是因为“山”代表了一种精神。他既是温文尔雅的君子,又是豪迈奔放的壮士。
我国古代文化中,多用“山”来励志 、传情和达意,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文人退隐山林的一种怡然自得和超凡脱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众多诗词典故中,我尤其喜欢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进山、游山和恋山,寻求“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精神,不就如同苏轼所表达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晚归》作品的创作,是源于我上下班晚上回家的场景。即使是“晚归”也有着不同的心情和状态。比如:在工作日我们起早贪黑,晚归的心情就是归心似箭;而到了周末,晚归就不会那么匆忙,性情就多了一份娱乐,边走边看,寻回了我们途中的美丽。这时的夜晚,车灯路灯却似繁星点点。整个城市,灯红酒绿,霓虹闪烁。
此情此景,就象我读释尊的《佛譬喻经》中一段有名的譬喻所悟心德:我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晚归”从周一到周日,我们的生活,或是痛苦,或是恐惧;或是欢喜,或是快乐。周末的心情就如同“吊藤馋蜜图”中的境界——蜜,多么令人陶醉啊!
——陈伟
他住在苏式教堂西端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里,在神灵的启示下,进行着一种神秘的创作。他的主要作品:“宅旗“、”涅槃”、“祭坛阿门”、“胘光”等。
他说:“从出生的第一天起,人就不得不按照着一种莫名的指令进行着貌似自身的发展。” 他貌不惊人 ,与他作品的风格相去甚远,因为那些石版画充斥着如此浓烈的现代艺术气息,以至于头脑保守的人会在它们面前瞠目结舌。《歌手》、《窒息》石版画里,饱满而沉重的构图、随意而深刻的线条,渲泄着艺术与现实相矛盾时那种尖锐的厌倦和悲哀。
“太阳出来了,却又熄灭。希望对于人类来说,只不过是潘多拉魔匣中的唯一值得赞美的封闭物。“(陈伟)那么,让我们永远地用最真实的心灵去追求生活、追求艺术。
——李胜昔
他混和了东方的神秘感和西方的科学精神,把自然的原始的和心灵的因素力量通过画面的反复磨擦而表现出来,极力寻求事物表象背后的真实。
看他作画,单就他对画面的运作和调子的敏感感把握就足以证明他的艺术潜在能量。
——陈时见
部分来源:创荣时代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