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明艺苑
沈克成:温州话是一种独立方言
沈克成
沈克成,浙江省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民进温州市第三届委员会委员,温州市政协第七、八届委员,文字学家、方言学家、汉字编码学家,音形码输入法发明者。先后出版《温州话》《学说温州话》《温州话词语考释》等温州方言专著,曾任《温州方言文献集成》《温州话辞典》主编。
温州话是一种独立方言
文/沈克成
任何一种方言都有历史上的传承,不论是外来语言的入侵,还是自身语言的演变。语言(语音)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不论变化有多大,前后总是有联系的。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温州在汉代才得到开发。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是一起重大的历史事件,它不仅改变了政治格局,也导致了方言分界的变化。由于永嘉之乱,北方难民不断南迁,温州在东晋时为永嘉郡,晋之前先后隶属会稽郡、临海郡。从温州独立为郡及人口数量的增长看,南迁北方难民中有不少迁入温州,名门望族也不在少数。北方移民带来的北方话,奠定了现代温州话的基础。从这个角度粗算,温州话的年龄在1500年左右。也就是温州方言发端在汉末东吴,南北朝后期已基本形成。至唐初,温州话开始有了雏形,并得到独立发展,成为一支自有特色的方言。至宋代,温州瓯语已相当成熟,其框架已非常稳定了。这可以在著名字书《六书故》与南戏作品《张协状元》等文献中找到佐证。
宋末永嘉人戴侗(1200-1285)的名著《六书故》大量采录家乡温州方言的俗语、俗字、俗音,充分表明当时温州话已接近今语。如喉咙称“灵喉”,河豚称“乌狼”,鳎鱼称“鳎鳗”,臭虫称“茭虱”,小蟹称“螠儿”,篮类称“篰”等等。
现存最早的南戏《张协状元》,一般都认为是南宋时温州“九山书会”才人的作品。这个戏里丑角、净角、副末的说白中已使用了不少跟现代温州话特点相同的语句,如“老鼠拖个驮猫儿”,已跟今天说法差不多了。
从移民史、人口史可知,温州在永嘉丧乱之前是住有土著的,由于移民迁入,大部分土著被同化,小部分迁往福建等地。瓯江流域在当时属于开发程度较差、人口稀少的地区,因而能给更多的移民提供可生存的空间,而且因为风光秀丽,气候温煦,成了高官贵族、文人雅士落脚扎根的首选之地。就在这前后不超过二百年时间里,如果温州地区没有外来移民,而是靠土著自身人口的繁衍,势必不会造成行政级别有如此快速的提升。回顾历史,公元323年温州设郡之前,人口有迁出也有迁入,设郡之后则以迁入为主。温州大规模人口迁入有下列六次:
(1)西晋末年发生“八王之乱”,北方边疆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个草原少数民族挥师南下,迫使中原地区汉人南逃,因而出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规模北人南迁现象。其中迁入温州境内的人口数量很多,他们在温州各地封山占水,开辟湖田,霸占土地。
(2)唐代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再次沉入血海,触发了又一次人口南迁大潮。这次人口南迁大潮的余波一直持续到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我国南方人口规模首次超过了北方。唐代后期的人口南迁中,流入温州境内的人口很多。
(3)五代时期,温州在吴越王钱氏统治下,经济发展,社会安定,而福建内战迭起。这时闽人为避战乱,纷纷迁入温州境内。尤其是为避王曦战乱,从长溪赤岸(今霞浦县赤岸村)迁居温州的人数最多,规模最大。
(4)北宋末年,北方又一次陷入战乱,宋室南迁,我国历史上又一次出现大规模的北人南迁现象。其移民规模最大,超过了永嘉丧乱和安史之乱,因此移居温州的人口数量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人口迁移。
(5)南宋乾道二年(1166)农历八月十七,温州遭受特大台风和潮水袭击,拔树毁屋,夜潮入城,“浮尸蔽川,存者什一”,永乐瑞平四县溺死数以万计,田禾不留一蕾。温州知州传檄,要求福建移民补籍,闽人相继迁入温州定居,为数甚众。
(6)明初为了巩固边防,在沿海设立了许多卫所,仅洪武一朝31年中设卫即达136处。大批外省籍军官率军来温州各卫所戍卫,其中多数留居温州,成为温州人。
上述六次大规模外来人口迁入温州,有的是占据式移民,有的是蔓延式移民,有的是杂居式移民,有的是墨渍式移民,有的是孤岛式移民。这些移民对温州方言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早期文明虽以北方为主,但自东晋五马渡江之后,北方文化屡遭战乱破坏,大量士人因避战乱南迁,中国文化中心就开始逐渐南移。至北宋灭亡之际,这一民族迁徙达到高潮,传统中国的北方已经完成民族大换血。自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以来活跃在中原历史舞台的“中国人”,基本上换成了一批一批来自更北方的外族人。并形成了一种内部较为一致、相互之间基本能听懂的新兴语种一一官话。官话方言凭借政治优势,逐渐为汉人接受,从而形成了今天中国汉语的基本格局。
在中国南方,永嘉丧乱,五胡乱华,晋室东渡,宋室南迁……据不完全统计,渡江南下的士族和百姓多达100万人以上。这一大批南下汉人带来的北方方言和江南原有的方言差异很大,因而发生了剧烈的碰撞。由于中原文明远远高于南方文明,在语言同化、渗透和融汇的过程中,往往是外来的中原话占据了上风,深刻地影响了吴、湘、粤、赣、客、闽等南方汉语。例如浙北地区受北来雅音官话的影响形成北吴语(以苏州话为代表);而远离政治中心的浙南,由于相对落后,几乎被北来雅音全盘侵占。但与此同时,老百姓说话的习惯一时仍改变不了,这一语言的底层,更使温州方言纷繁歧异。
战乱可造成方言迁徙,安定则可使方言巩固。根据温州族谱、墓志、史料,唐宋时温州曾接受闽东北的两次大移民,但这些移民并没有对温州方言造成明显的影响,说明唐宋时的温州方言已相当稳固,已形成强大力量足以同化迁入的移民,这些移民后来都改说了温州话。至于现在苍南一带有100多万人讲闽南话,那是明末清初过来的,所以他们说的还是闽语。
正因为温州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才致使温州成为一个多方言地区,其方言种类之多,差异之大,可谓全国之最,更是世界之最。
一种语言不同于另一种语言的区别性特征是由声母、韵母、声调、词汇、句法五个方面组成。声韵调三者称为语音特征,是语言学家非常看重的谱系特征。据此,古今中外很多学者对温州话进行归属分类。
温州人非常清楚,瓯语是汉语的方言,不是吴语的方言,更不是闽语的方言。所以,瓯语既不属闽语,也不属吴语,是介乎两者之间的一种独立的方言。
这样独立的方言很多,仅在温州境内就有四种,例如:苍南蛮话既不属温州话也不属闽南话,是介乎温州话与闽东话之间的一种独立方言;苍南金乡话既有苏南、浙北的北吴语特征,又夹杂着大量北方官话成分,是吴语居民听不懂的独立方言;泰顺莒江话,有人认为属于吴语瓯江片的温州话,有人认为属于处衢片的罗阳话,这些都是欠妥的。从语言演变的历史过程来看,莒江话在吴语发展很早的阶段就与吴语分道扬镳了,所以莒江话既不属于温州话,也不属于丽水话,而是一种独立的方言。
语言学界有一共识,在语系、语族上分类的各种语言是不能互相通话的,但在语支、语组分类中的各种语言是应该能通话的,这是区分语言的一个重要指标。通俗点讲,若两种话语之间不能直接通话,则这两种话语可定义为两种不同的语言;若两者可以直接通话,则可定义为同一种语言的两种不同方言。
我们又知道,以苏州、上海为代表的北部吴语区的人跟浙东宁波、绍兴、台州人尚能通通话;宁波人能听懂上海话、杭州话,台州人能听懂苏州话、宁波话,但他们一点都听不懂温州话,这说明温州话与吴语各语组之间存在实质上的区别。同样,温州人听不懂福建话,福建人也听不懂温州话,说明瓯语与闽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因此,笔者认为瓯语既不属于吴语,也不属于闽语,而是汉语的一支独立的方言。吴语声母有浊音,瓯语也有浊音,而闽语没有浊音,这是瓯语“吴语说”最有力的证据。但是,尽管瓯语在声韵调的语音特征方面偏似于吴语,但瓯语的词法和句法的形态特征更近似于闽语。也就是在谱系分类上瓯语接近吴语,在形态分类上瓯语接近闽语。温州话里有很多语言特征不同于吴语,而近似于闽语,有的甚至近似于粤语。例如温州话的古全浊声母读浊音浊流,而吴语读清音浊流。所以不能只顾其一、不顾其他地把瓯语强行并入吴语,或归入闽语。
温州从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开始属于会稽郡管辖,受绍兴人、杭州人的行政管理时间很长,因而温州话受到绍兴话和杭州话的影响比较久远。但在地缘上温州更靠近福建,与福建的通商、通婚及人口迁移数千倍于绍兴和杭州。温州现有本地人口三分之二的祖宗迁徙自福建,其语言受闽语的影响既普遍而又深入人心。在遣词造句上瓯语与闽语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有着深层次的发生学上的关系。
目前的中国语言分类只片面考虑浊音清化和四声八调,而忽视了词法和句法的差异,更没有顾及彼此之间的互通性,即只考虑谱系特征,而没有顾及语言的形态特征。
温州语言学界人才辈出,学术深湛,理应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立方言的地位。
早在2008年,温籍作家吴明华先生在《其实你不懂温州人》一书中就主张应该为温州话正名。当时,我曾请教郑张尚芳先生,他认为说温州话的人只有五百来万,独树一帜似乎不很恰当,再说,不仅吴语中的东瓯片说话难懂,台州片和丽衢片同样很独特,所以不宜分得过细……
温籍学者姜竺卿在其力作《温州地理》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温州话应属于瓯语”。笔者完全赞同他的观点:既然温州话不同于吴语,又不同于闽语,我们为什么不将其自立门户,列为跟吴语系、闽语系并起并坐的瓯语系呢?既然大家都不否认温州话是一种独立方言,那么我们就将这种方言称为“瓯语”吧。虽然讲瓯语的人目前只有520万人,仅分布在浙南的瓯江、飞云江、鳌江流域,但我们不能忽视一种现象,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可以听到有人在说这种“鸟语”。说这种“鸟语”的人就叫“温州人”——曾经创造“温州模式”、令世人瞩目的“东方犹太人”。
当然,我们对温州话的研究还不够全面、不够透彻,我们或许还没有资格给温州话下这样的论断,但我们始终认为,温州话最终的归属,将由未来的学者说了算。
温州方言除了吴语外,还有闽南话(浙南闽语)、蛮讲(泰顺土语)、蛮话(苍南土语)、畲话(畲族客家话)、金乡话(吴语方言岛)、大荆话(台州太平方言)、罗阳话(处衢方言)等。平阳旧志称平阳的温州话为瓯语,以别于闽语、畲语、蛮话、金乡话,我们沿用旧说,以瓯语泛指温州地区各市县的吴语。
瓯语是温州地区的主要方言,分布在瓯江下游、飞云江和鳌江流域。温州市区和永嘉县是纯瓯语区;瑞安市和文成县基本上属于瓯语区,只有个别乡村通行闽语或畲语;乐清市和平阳县是半瓯语区:乐清市清江以南的海积平原是瓯语区,清江以北的大荆话与温岭话接近,属吴语台州片;平阳县鳌江下游是瓯语区,鳌江上游是瓯语和闽语的混杂区;苍南县和洞头县都是以闽语为主,部分乡镇通行瓯语。
(摘自浙江省文史研究馆文史丛书
《瓯语音系》,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