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政议政
叶建:以“自为”为要义 探索打造温州文化礼堂区域样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是地方传承发展的根与魂,而文化礼堂是观察地域发展变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窗口。如何激发文化礼堂的内在活力,丰富群众精神家园,一直是党委、政府和社会人士关心和关注的热点话题。
温州文化礼堂探索建、管、用、育、数五位一体的综合路径,在建设、培育、发展、转化、共享等环节上实现同频共振,深度融合,进而形成“内生”不断、动态更新的有机体系,有着自己的特性。
文化礼堂强调运营方和参与方具有自我净化、自我更新、自我造血的有机动态协同,以求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这相对于送文化、种文化、育文化而言,既注重与它们的联系,强调送里有自、种里有自、育里有自,又要追求更高的“自为”属性,让民众从被动转为主动、从自发转为自觉,真正成为文化礼堂的主人,而不是客人或外人。
经过数年发展,温州各地文化礼堂基本上实现了自办自管。具体来说,村社文化活动“自我更新”,村社运营模式“自我造血”,村社文化符号“自我认同”。
传统文化是文化礼堂展示区域个性特征的内在机理,也是它们不断迭代升级、守正创新的内驱动力。
通过对农耕文化、孝德文化、戏曲文化、渔俗文化等中华优秀乡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熔铸民风民俗、民间曲艺、民间工艺,注入“乡愁基因”。积极打造“最美”系列、好家风家庭系列等,组织开展最美家庭、最美婆婆、最美邻里等评选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学习“最美”、争当“最美”;积极打造“新乡贤宣传”系列,积极建设乡贤馆、乡贤会客厅等乡贤阵地,开展最美新乡贤宣传和推介系列活动,弘扬新乡贤文化。
充分挖掘、活化当地存量资源,“借壳”宗祠跃升为文化礼堂,古为今用,使其成为传播村史民情、乡风文化、传统习俗等功能的文化新阵地。积极培育“红色细胞”系列,实施“文化礼堂+红色”行动,深挖本地“红色”教育资源,开展红色研学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党史文化为核心,培育塑造主流价值观,染红文化底色,巩固党建阵地。
结合“我们的节日”,开展春节祈福迎新、清明公祭、重阳敬老、国庆庆祝、儿童开蒙、成人仪式等文化节庆礼仪活动;不断强化“我们的礼堂 我们的家”和“大家的礼堂 大家管”的理念,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我们的”系列品牌活动,促进市区县内文化交流,把“礼堂的事”变成“自己家的事”。重点关注“一老一少”,围绕弱势群体、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企业新温州人等特殊群体,开展重阳敬老、医疗下乡等特色活动,让文化礼堂成为维系邻里和睦的纽带。
当前,我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我市文化礼堂应成为社区农村文化高地建设的重要抓手,为实现乡村振兴、文化振兴,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贡献自身的力量。
引进专业人士入驻文化礼堂,开辟研究基地或工作室。温州各地邀请民间文艺协会和专家团体等与文化礼堂结对,在文化礼堂成立研究基地、研学基地。同时,文化礼堂还与在温高校共建结对,启动“新青年下乡”活动,开展义诊+宣讲等惠民服务、文艺演出等,巩固壮大基层思想文化阵地。此外,以联合共建的方式,邀请社会力量参与文化礼堂建设,筹建一批学校文化礼堂和企业文化俱乐部。
通过“e礼堂”建设,整合健康医疗、法律应用、金融普及等服务资源,打通“信息孤岛”,提升服务效能。通过“宣传嘉”打造集成化数字功能模块,打通云供给链条,实现点单派单评价服务一键智达;以VR全景技术、AR虚拟、AI或新兴智能方式,打造个性化应用场景,参与线上线下各种培训活动,拓展数字资源,做到一屏尽览、一指即达。
明确领导主体,形成党委书记带头抓、分管领导务实管的工作格局,并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建好人才队伍,打造一支以政府人员为主导、志愿者参与为主体的管理队伍大平台;筹建理事会,组建文化礼堂总干事联盟或发展促进会,创新推动文化礼堂管理形成“抱团发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交流合作模式,进而实现文化礼堂运营管理的精细化。
温州文化礼堂建设在具体实践中有成绩也有经验,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但总的来说,它为我省其他地区如何实现“送”“种”“育”和“自”文化相融合,让传统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真正落地生根、扎根群众,提供一个可资借鉴和参考的区域样板。
叶建,市政协委员,民进市委会委员、温州民进郑振铎研究会副会长,温州医科大学城市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史学理论分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史、中国期刊史、温州地方史等研究,专著《温州老期刊》等3部,参著《中国期刊史》等2部,主编《近代书评文献汇编》。
来源:《温州日报》(内容有删减,作者:秦靖然、叶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