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明艺苑
赏析丨他把田园画成桃源,邀您一起欣赏他笔下的风景!
“他把田园画成桃源
看他的画
能让我们心归静谧
如同回到久久盼望的家乡”
曾先后担任湖北科技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温州大学教学名师,艺术设计学科带头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创意中心主任,三级教授,美术专业带头人;浙江省高校职称评委会专家。多年耕耘于教坛,同时致力于科研与创作,在国内外专业一级期刊上发表有论文十多篇,出版画册、教材与专著多本。获得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三等奖;美术作品多次入选省级、国家级美术展览并获奖,作品被多家美术馆相关机构及私人收藏。曾数度应邀赴荷兰、法国、英国、俄罗斯以及新加坡等国家进行访学交流展览。
曾维华是我见过的踏踏实实画画的人中的一位,作为他的老师,我见过他画画,认真而投入,他的画力求严格、深入。他深知“真实”就会形成一种力度……曾维华深知通过写生联系生活的重要性。他的画作有不少意境悠远的风景画,而且有些作品竟然是用莫奈对自然与艺术的科学式的态度完成的——同样的景色,不仅有深秋的黄褐色、也有冬雪的银灰色。专业严肃、严谨的学风是值得钦佩的。但他的风景画最终还是十分诗意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在每个文化人身上的反应,在不知不觉中、在自觉不自觉中化在我们民族的血液中。春江水暖系列的鸭群、渔舟、池塘、茅屋与夕阳下的山水……这些保存在现代社会中的自然经济的生存方式,犹如博物馆中的文物:一种对即将逝去的文化状态的挽留,一首恬静而优雅的诗歌,使人感受到生存于其中的快乐与安慰。这便是曾维华其人其画。
曾维华是我大学同学,他在学生期间就特别勤奋好学。毕业后一直在学校担任美术教学。除了教学外,他多年如一日从事科研与创作。在曾维华的意识中,写生与创作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二者没有差别,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在写生时完成的,画中的气氛、即兴的笔法、有八面生趣。画面上跳动的笔触是画家灵感偶发时的神经颤动,他把现场的心绪真实的记录下来,让人去体味艺术的真诚。写景状物与抒情达意构成他写生的真意,也是他几十年来乐此不疲的动力。
——罗世平
曾兄是我结识的资深美术教授,其油画创作和诗词均属尚品,是一位文学艺术修养底蕴深厚的学者。虽为学长,我们却未相识在共同的母校湖北美术学院,而是相遇、相知在中国文化部大师研修班。
学习期间,曾兄任班长,他艺术创作技术娴熟、构图饱满、色调淳厚,其油画继承了中国传统造型基础扎实、结构严谨的特质,作品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而田园风格的作品则追求道法自然,笔法自由、松紧自如、繁简穿插、虚实有度,令我赞叹。
当代很多画家以炫技为能,不以文化塑造为本,难以转达心中的乡愁与诗一般的意境,缺乏文化内涵与真实感情。观赏著名油画家曾维华先生的作品,便会发现他不但是一位技法精湛的画家,还是一位守护农耕文明心源的文化型艺术家……他是一位心地纯净的人,他的画不是技术制作的匠气范式,而是人品影响画品的创作境界……他的油画光影洁雅,色彩质醇,由表入里,他把田园画成桃源,看他的画,能让我们心归静谧,如同回到久久盼望的家乡。他的心灵就是桃源的核心。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轻气上升,浊气下沉,上而玄者,世谓之为天;下而沉者,世谓之地。天生日月,足以明目,地生万物,足以养人;天地之大,大象无形,荒漠之阔,无迹可遁;人为万物之首,弃嚎叫,生言语,开荒拓路,结绳记事,以形绘图,化图为字,故生迹象。“迹”者,形之痕也;“象”者,眼观形而心生悟也。
今之吾作风景写生,其“迹象”亦与先民类之。农人耕耘于垄间,但望秋季之收获,画者奔波于山川,才有今日之艺成。
吾既知先民开天辟地不易,亦深感画人作画之艰辛;余因职业与专业之故,一生有幸常常奔波山水田园之间,忙碌于画架前,留多少痕迹汗水而始有其作,但观吾之画作,便能窥吾之心迹。
方寸之内,显天地之大小;七彩之中,集万物之精华。“十年磨一剑”,才致利器问世;“行有万里路”,终有佳作呈现。
余虽专攻油画,然作画之理,东西大同。余因感而叹曰:“西画东渐,亦如是也”!
余从艺几十載,深感“峰高无坦途”,然既已踏上此路,便如“身在虎背难下”,唯有一如既往前行不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