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进风采
瓯塑创作家郑央凡:堆泥成画展匠心
郑央凡,民进会员,首届温州市十大青年工匠,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温州市瓯塑艺术学会会长,温州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她与瓯塑艺术结缘已有17个年头,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瓯塑壁画《雁荡秋色》正出自她之手,她的作品《枝玉青探风》获得2015年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等几十个奖项。她将瓯塑搬上了高校课堂,编著《瓯塑艺术技法》校内教材,为瓯塑非遗技艺的传承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个人荣获温州市劳动模范、温州市首席技师、温州市“5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温州市名师名家等荣誉 。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悬挂着一幅大型瓯塑壁画《雁荡秋色》,意蕴独特; .在温州市委会议室,大型瓯塑壁画《瓯越风光》令人注目;在温州市人民大会堂一楼主题墙上,大型壁画《人杰地灵》构图完美。这一幅幅精美的瓯塑壁画均出自一位女瓯塑艺术家之手。她就是来自温州市区的高级工艺美术师、瓯塑教师、民进市委会文化专委会委员郑央凡。
郑央凡从小就接触绘画,高中时进入温州美术学校雕塑专业学习。在温州云艺传统工艺美术研究所实习时,她初识瓯塑。或许是小时候喜欢玩橡皮泥,经常捏橡皮泥小人玩过家家,令她遇到瓯塑就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一见倾心,学起来得心应手。
瓯塑是一门多艺术的结合,讲究绘画与雕塑的完美搭配,在校期间,绘画、书法、雕塑等各类艺术课程的学习,为她打下扎实的 基本功。
随后,她进入宁波大学,修的却是 广告设计专业。有的人以为这是一种偏 离,事实上,正是这个阶段的学习,让她 真正懂得“原创”的价值。“如果说之前 所学更多的是模仿,让我局限于一名制作 者;那么在大学修读设计,让我意识到:创意才是作品的灵魂。”
2001年,刚刚毕业的郑央凡留意到一 则新闻,温州越剧团改编的南戏《荆钗 记》在一个全国比赛中获得了舞美设计金 奖,心生欣喜,南戏以这种现代的形式呈 现,乃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这不正是她正在寻找的题材?于是她通过家人,去越剧团找 到拍剧照的摄影师,在一整个信封袋的剧照中 寻找创作的素材。这就是她的第一幅原创作品 《荆钗记》,刻画的是第一出戏《送别》中, 王十朋以荆钗相送钱玉莲的场景。其中涵盖了 两种工艺,作为背景的江心双塔与波纹,用沥 粉画制作,前景人物用瓯塑制作,两相结合, 令画面更生动立体。这幅作品现收藏于温州民 俗博物馆。
郑央凡说,瓯塑是一门需要经历二次创作 的艺术,以原画稿为基础,再进行立体塑形,创作完成之后会比原来的画稿视觉效果更强 烈,这也是瓯塑最吸引她的地方。
油泥是瓯塑的主要材料,色彩为单色,通 过贴金贴银镶嵌珠宝等后期着色。上世纪50年代,瓯塑大家谢新宝用白陶土取代瓦灰,融人高温煮沸的桐油混成油泥,再创造性地加入一些矿物质颜料,不断糅合与捶打,制造出了色彩丰富的油泥,将瓯塑带进了斑斓的世界。
其后,瓯塑工艺继续在一代又一代的工艺美术师的改良下步步精进,郑央凡也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以工匠之心,反复摸索。“某种程度上来说,改进工艺、精益求精就是匠人本分。”
以前的瓯塑作品时间久了会出现褪色的现象,需要定期保养。她反复实验,将传统材料与室外装饰材料结合,采用水溶性的罩光漆,大大提高了瓯塑色泽的 保持,这也是她的作品色彩明亮不易褪色的原 因 。
但如果装饰材料比例太重则不妥,会造成 中毒,她就曾经在创作大型作品时出现过敏,一闻到漆的味道,就会出现脸上冒痘痘、喉痛 难受甚至头晕等中毒症状。
于是她再去改良,制出了一种特别的材 料,像清水一样的一杯漆料,在瓯塑做完、全 部干透后刷上去,整个画面变成乳白的,全部 吸收之后再变成透明,作品的全貌再显现时, 相当于又多加了一层防护,以后还能清洗。
现悬挂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的《雁荡 秋色》采用的就是这种改进后的工艺,这幅作 品在传承瓯塑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创新融合油 画、国画、雕塑等多种艺术技法,构图虚实结 合,合掌峰气势雄伟,颇具视觉冲击力,与大 会堂的浙江厅和谐相契,得到了省领导的赞 赏,还获得2014年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国 艺杯”金奖。
在创作之外,郑央凡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 动,每年平均面向全市开展公益讲座、公益课 堂10余次;参加温州市人大代表视察活动,充分 发挥代表作用,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 议。在今年市两会期间,提出两个建议。 一是 关于重视政策引导传统文化教育进课堂打造温 州文化产业品牌,二是关于打造温州工艺美术 学院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