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政议政
切实推动公交优先的几点建议
陈朝晖
公交优先是国家解决能源、环境、快速城镇化等问题的重要战略,是进一步推动城市绿色出行、缓解交通拥堵的关键之举。
应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公交优先是首选。然而,在我市,公共交通并没有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目前,与日均40万辆私家车出行相对,温州市区公共交通的日客运总量仅为90万人次,与北上广日均千万量级相差甚远,公交出行比例尚不足20%,远低于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提出的35%目标(2014年北京公交出行比例已达48%)。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公交速度有待提升,公交准点率低,拥堵路段同样寸步难行,优先性难以体现;二是公交线路设计有待调整,当前公共交通线路设计还不够科学完善,部分线路存在曲折绕行,增加市民乘坐时间的情况;三是公交基础设施落后,如换乘枢纽、公交站廊的建设、更新滞后,不能全面满足群众出行需求;四是财政保障力度不强,与我国其他城市相比,我市补贴不足,票价偏高,部分工薪阶层负担偏重。
对此,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一直都在寻找良策。目前,我市快速公交1号线即将投运,这是政府在公交优先方面的重大举措,是惠民利民的重大工程,但目前争议颇多。未来,1号线将会为温州交通带来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只能静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强化公交优先不是一句空话,解决交通拥堵需要实际行动,更需要有一个系统性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而不是走一步算一步,开临时“止痛剂”,更不能像某部门代表在“快速公交恳谈会”上推诿发言:“拥堵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只会越来越堵。”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所谓的“缓解”拥堵,更要立足长远、树立信心,以“公交优先”为抓手,切切实实解决好老百姓的日常出行问题。特建议如下:
一、全面评估,科学管理确保惠及民生
在1号线开通后,要尽快评估其投资绩效和影响。由市人大或者交运行政主管部门专案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需限时(限期半年)完成,评估过程应科学规范、公开透明,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尽快决定是否进行调整或完善,并及时制定后续跟进措施,确保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评估内容需涵盖四个方面内容:一是线路运行绩效,包括线路投运后承担的运能,日常运行费用及这两者与3.6亿元建设总投入在全市公交总量中的占比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估,分析研究线路绩效、财政后续保障力及该模式推广价值等;二是运营票价科学性,票价制定不应单单考量运营成本,而应借鉴先进城市成功经验,结合温州实际,通过综合分析评估物价指标、市民承受能力、油价水平、运营成本等多项与票价息息相关相关的指标,从而科学制定具可持续性的票价体系;三是基础设施设计利弊,评估居中设站、施划专用道等基础设施对路面交通的影响、安全性能及能否通过与普通公交车共享的形式提升基础设施利用率等,从而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四是群众的接受程度,居中设计的快速公交站台考验群众的乘车习惯、驾车习惯等,需在进行全面评估后,针对薄弱环节及时完善,并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途径帮助群众尽快适应这些变化。
二、科学布局,优化线路实现便捷出行
在公共交通线路优化问题上,应由公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市交运集团全力配合,邀请市政设施、交通管理、规划等部门的专家学者及市民代表,问计公交线路优化问题,广纳真知灼见,从而以创新的思维,采取调整、整合,截弯取直等多种形式,对现有公交线路进行系统性的研究设计。主要思路建议如下:一是构建主辅结合的线路系统,构建由主线路(联系各大区间)和区域内循环线路(大型住宅区、连片区域内的环线循环公交线路)构成的公交线路系统,主线路以直行为主,区域循环线路以右转行驶的环线为主,尽量避免路口左转带来的不必要变道与转弯;二是强化公交优先“特权”,特殊路口设置专门的公交车待行区域,允许公交“特权”优先通过;三是鼓励换乘提升效率,提倡群众通过换乘方式解决出行衔接问题,对于换乘乘客给予规定时间内免费换乘或其他票价优惠;四是车辆运行直线为主,线路设计应尽量截弯取直,充分提高运速、发挥单车效能,降低运营成本;五是尽量减少穿城长线,加快主城区外围各向的公交换乘枢纽站建设,减少穿城公交线路;六是线路设计科学系统,公交线路调整规划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实施,并充分考虑社会各界意见建议,从而确保线路调整更具科学性与系统性,惠及更多群众。
三、着眼长远,统筹安排力促公交提速
强化公交路权优先,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通过全面提升公交准点率和运速,优化公交服务等综合措施切实增强公交对市民的吸引力,提高公共交通在市民出行中的分担率,让公共交通成为老百姓出行首选。
一是合理规划使用专用道。全面施划公交专用道,一步到位连接成网。在市区双向4车道的城市道路上,划出双向2条公交专用道,禁止其它车辆通行,构建快速公交专线网络,全面承担公众出行需求。
二是科学提升公交通行速率。科学调度安排,借力大数据、GPS系统,结合交通红绿灯系统,专线专灯放行,最大程度地确保公交快速定时到达规定站点;强化公交站点服务,优化公交站台环境,提升等候区舒适度,设置公交运行显示屏,完善“我看行”APP,为候车群众即时预告来车等候时间。
三是切实强化公共财政保障。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尽力优先为这项重大民生工程争取更多的资金保障,确保快速公交能更多更快地惠及于民。
四是尽快纳入长远规划保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过程中,要科学确定我市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深化综合交通、快速公交、城市道路等专项规划研究,确保公交优先战略及时有效落地。
(市政协十届五次会议重点、优秀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