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政议政
关于加紧补齐市区东部基础教育短板的几点建议
叶育登
教育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系密切。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教育是一个地方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其二,教育是区域创新和城市竞争力的基础,是一个地方能不能留住与吸引高端人才的重要条件。因此,教育问题看似民生问题,其实更是创新发展的重大问题。温州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温州发展新目标,即建设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东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以及打造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城市。新的目标与任务对温州教育自然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尤其是市区东部基础教育更需要引起政府与社会的高度重视。因为,市区东部教育发展是温州创新经济突破性发展和都市型经济引领作用发挥的重要支撑,是提升温州中心城区首位度的基础条件。
一、市区东部基础教育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近年来温州市区东部教育获得了长足进步与发展,但由于历史原因与体制机制制约,市区东部教育与市直和鹿城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1、结构性问题突出,保基础与保优质矛盾较为严重。一是民办学校占比大、低小散现象严重。市区东部龙湾区、经开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83所,其中公办64所,民办127所。学前教育资源匮乏,新办的幼儿园又都与新楼盘同步,大都集中在龙湾中心区一带,其他地方基本无公办幼儿园。二是民办教师比重很大。如龙湾区现有在职教师3943人,其中民办教师1226人。三是外来民工子弟占比大,如龙湾区现有在校学生70421人,外来民工子弟占到65899人。小学35798人中外来民工子弟就占20645人;初中10484人人中外来民工子弟占3665人。
2、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缺乏,优秀教师流失现象突出。一是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引进的优秀教师留不住,本地部分骨干教师 “跳槽”转岗日趋严重;二是发展步子较快,出现优质资源稀释现象。近几年龙湾区有四所公办幼儿园发展到10所,大量的一线骨干教师调剂到幼儿园的领导岗位;近年高中投入增速,相对减少了义务教育的投入。三是教学研究资源稀少。目前各学科合计仅1.5教研员,影响教师研究队伍建设,也影响到教学质量提升。
3、教师编制与待遇标准低于市直及鹿城,影响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补员机制不够健全,新办学校编制落实不到位。2014年新开办了区第十幼儿园、区第一小学、区第二外国语等学校,尚未落实编制。现有公办幼儿园10所,核编教师230人,在编182人,缺编48人;二是事实性“缺编”无法解决,为保障正常教学秩序和学校运转而聘用代课教师,给教育教学带来了一定影响,如经开区14所学校,就聘用临时教师104人;三是教师工资收入与工作付出不对等,据统计数据表明,教师工资年平均数与公务员比少两万多元,对教师工作状态造成一定影响,部分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缺乏广泛的职业道德认同感,部分教师有偿家教也是屡禁不止。
二、市区东部基础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
向东面海发展是温州今后的战略选择。市区东部教育发展滞后,已经严重制约了温州城区协调发展,影响到了温州中心城区首位度的提升,影响到高端人才引进与落户,进而影响到温州经济创新发展的步伐。而制约市区东部教育的问题,既有教育投入的问题,也有体制机制问题,也有当前认识误区的问题。
1、教育财政投入不足突出表现在教育总投入与教育发展规模不成比例。一方面,我市生均教育经费投入处于全省落后位置(13805元,居全省第8),另一方面,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力度与承担份额不相匹配造成投入不足的问题,而东部外来务工子女非常集中的地区。
2、体制机制不够顺畅突出表现在市区东部管理体制机制长期不顺上。短短数年之间,市区东部就频繁出现了管理体制机制的多重变迁,龙湾区、经开区、高新区、瓯江口区等等行政区划与功能区出现不断调整与管理体制的频繁变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育事业的规划建设与有效管理。
3、市区东部教育滞后也与对于城市发展的认识误区有关系。认为城市东部是工业区块和产业新城,缺乏产城融合与城区首位度的高度去认识把握市区东部的建设发展问题,对于城市高端服务功能与城市环境没有进行同步推进。
三、对提升市区东部基础教育的几点建议
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扎实有效实施市区东部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和各类人才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为此,特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1、转变认识,为东部教育发展创造思想舆论环境。首先要形成一种共识:教育改革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今天的教育投入就是明天的经济产出与社会回报。现在一些专家指出,教育体制改革是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因为通过教育生产率和人口受教育质量的提升可以促进人力资本向全要素生产率的转化。东部作为温州高新科技的集聚高地、是城市转型的重大平台,理应要成为高端人才集聚的新高地,更应是教育创新发展新标杆。
2、理顺管理体制,为东部教育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一是理顺市区两级管理体制,尽快推动市管高中,区管义务教育机制建设,着力推进温州教育协调发展。二是理顺龙湾区与各功能区的社会管理职能,推动市区东部教育在高中布点、教科研、教师发展等工作一体化,整体带动东部教育提升发展。
3、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增进东部教育发展的强劲动力。一要加大东部精品学校建设力度。根据集聚区人口发展趋势,合理设置幼儿园、中小学,增加“新优质学校”培育经费,提高薄弱学校的再提升改造力度;二是突出以打造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新亮点为目标推进东部教育创新发展。积极引入创建高端品牌民办学校,提升民办学校的办学规模、层次与质量,提供可供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
4、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与供给,切实提升东部教育办学质量与水平。一要建立倾斜薄弱学校的教师编制管理机制,采取班师比核定编制配足市区东部教师编制。二要探索市直、鹿城与市区东部的校长、骨干教师交流计划,让优质教育资源向东部地区辐射。
5、强化多方投入机制,加强东部教育提升计划的政策保障。一要全面落实《教师法》对于教师的各项待遇。落实《教师法》关于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要求,尽快落实《教师法》对教师住房的建设、租赁、出售实行优先、优惠等政策。二是设立东部教育提升专项资金。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向依法成立的奖励教师的基金组织捐助资金,增强对东部教师的奖励。
(市政协十届五次会议重点、优秀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