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政议政
打造新型标杆城市 重塑温州城市形象
叶建
2016年是温州市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标杆城市目标的开局之年。作为标杆城市目标实施的重要一环,城市形象的塑造问题不仅体现了我市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等各项硬指标,同时亦表现了由此而产生的本地居住人口、国内外社会对温州城市认同的各项软指标。客观的来说,温州作为我国最早开放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市民以精明能干形象著称于世,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城市美誉度一直不高。近些年来,温州各级政府对如何提升温州城市形象煞费苦心,在众多措施上有所突破,但就实施效果来看,成绩并不显著,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其一,城市与社会转型相对滞后,城中村问题比较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城市扩张速度迅猛,众多近郊成为中心区,高楼林立。但由于各种原因,早期建成的居住区或商业区等城市建设大都忽视周边环境的统筹规划,缺乏配套设施的跟进,城中村、工业区、专业市场、居住区混杂问题比较突出。与此同时,温州中心城镇配套设施的发展,周边或城中村居民舍弃原有的落地房,搬到商品品小区居住,其空置的住房成为外来移动人口的暂居地。由于部分新温州人难以融入当地社会,人口流动性大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政执法力度跟不上,脏乱差现象相对严重。上述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拉低了城市品位与档次。
其二,城市细节管理不到位,公共服务人性化不明显。近年来,温州城市通过卫生城市、花园城市等各项评比,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实事求是的来说,与杭州等城市相比,我们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譬如在公共设施供给上,背街小巷的卫生、公共厕所的分布及卫生状况、闹市公共停车场的分布,让本地市民及外来旅客吐槽较多;在文化产品的提供上,对城市具体景观设计、建筑考虑不周,缺乏对当地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应有尊重,到处出现粗制滥造和随意模仿的景观;在城市的文明程度与社会秩序方面的社会管理,市民的行为还有些让人不敢恭维,政府和国有企业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行为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其三,城市形象营销理念落后,社会各阶层对温州认同率低下。温州城市形象的经营和推广,无论是方式还是类型,方式都较为单一,且普遍缺乏民众的认同度。具体来说,一是在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领域,温州城市形象目前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宣传,《温州一家人》和《温州两家人》等少数影视作品的热播尽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其不足,但这毕竟是文艺作品,无法消除社会民众对于温州城市的误解。二是在学术出版领域,温州人精明,有钱等成为社会人士关注的重点,美化的同时往往是妖魔化,使得众多外来高级青年人才不愿来温创业。
基于上述问题,为提高温州中心城区的首位度和影响力,推进我市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标杆城市,笔者特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其一,建议由温州市委、市政府牵头,设立城市形象传播委员会,负责温州城市形象营销与管理。目前,温州城市形象主要是靠旅游部门、宣传部门、经贸部门等在各自管辖范围内进行形象推广和传播工作,而其塑造与管理则在很多情况下则涉及到市政规划、建设、卫生等多个领域。为此,有必要建议成立专门的城市形象传播委员会或城市品牌推广委员会。至于该委员会的职责,至少应具有以下内容:一是编制温州城市形象建设纲要和规划,即要明确总体目标,重点工程项目、分步实施计划和长远规划蓝图;二是统一部署,分工实施城市形象研究、设计与建设、管理,这其中最为核心的是要科学定位温州形象口号和标识,避免城市形象模糊、缺乏民众认同性、经常变化性等现象发生;三是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和监督机制,确保各项工程能够长期有效开展和落实。
其二,建议以全面推进城中村改造为中心,以城市地标和标志建筑建设为特色,着重提升中心城区的城市品味和文化内涵。全面推进城中村改造,有助于城市空间优化和环境改善,但是若在改造过程没有对城市地标或相关场所合理安排,很有可能造成千篇一律,丧失城市固有特色。为此,有必要对城中村改造后的区域建设加以明确规定,明确要以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和传承城市传统文化,保留城市记忆为精神引领,凸显温州城市形象的时代特征为主基调,全方位设计其中蕴含的城市理念、行为、视觉,以谋求建立涵盖温州城市理念形象、城市行为形象、城市景观(视觉)形象的形象系统。
其三,建议以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为导向,打造中国东南沿海中心城市的新标杆。温州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必须适应于人口流动趋势。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就是温州人口流动为指向,及时监控、调整温州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升的范围和质量。具体来说,一在基础设施方面,建议进一步加大温州主城区内部快捷交通的投资和建设力度。二在公共服务方面,进一步加大新温州人的教育和医疗设施投入,并实现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要根据流动人口的潮汐变化,及时地调整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投放的领域和数量,尽量避免公共服务资源的浪费。
其四,建议积极采取媒体传播创新,推动温州城市形象全方位的展现。具体来说,一是充分整合各种媒介以全面宣传城市文化,即通过上下级别间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进行形象传播,立体式传播温州城市形象。二是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增进媒介亲和力。这当中,在影视作品中将温州城市形象、名称、标志物等通过影视作品中的场景、对白、主题表现出来,无疑是重要途径之一,为此温州相关部门应决不是局限于温州题材的影视作品的推广,而更应走出去,与大影视公司或是知名导演进行沟通,合作,甚至是提供相关政策鼓励,在其知名作品中融入温州元素。三是合理培育与文化相关的标志性节庆活动,并努力成为系列性文化活动。
(市政协十届五次会议重点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