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政议政
关于保护杨府山山体资源的建议
陈朝晖
一、案由
杨府山别名瞿屿山,面积37公顷,海拔139.8米,独峙江滨。数年前,作为“杨府山城市公园”建设的一部分,当时的信息显示,拟对具有优良的景观潜质现状的杨府山,在保护与恢复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景观利用,形成充满野趣的自然山体景观——寻古探幽山。
公园运行多年后,在市民的赞许声中,也发现一些让人倍感遗憾的动作,与当今“绿水青山”理念不合拍。
(一)山体有逐步被建筑群围合的趋势
一是部分山体淹没在建筑物中。杨府山主体现位于“杨府山公园”内,因学院东路建设等历史原因,部分山体在学院东路南首,被建筑围合,如果不注意,就不会知晓还有这一块山体(边长约180米的等边三角形)。
二是新建建筑物开始围堵山体。南次入口的新建大型建筑,一直没有得到利用。旁边又建成地上立体车库。阻挡了山体视野。北入口边,紧挨着“下陡门”遗址旁边,又在新建大型建筑物。
三是杨府山西坡、西北坡,历史原因,有众多建筑物,这些建筑物未被拆除。前几年,通过挖山的方式整治山体滑坡隐患,又人为挖除了一部分山体。
(二)人为拆除损毁山体不止
杨府山在所谓“加州乐园”建设前期,山体破坏严重。市政府下决心进行整治,打造城中山体公园,取得了成效。
最近,青少年活动中心西南角历史残留的部分山体又在2016年10月24日开始挖山,已经挖去部分山体,至今还在施工中。对这类做法,许多市民表示,不敢苟同、无法理解。据市长热线反馈,系道路建设拓宽人行道需要。据现场条幅显示是停车场改造需要。也有说法是地质灾害隐患整治和绿化景观施工需要。不管是何种原因,都显得我们对自然缺乏敬畏之心。对这类做法,大家不能苟同。理由如下:
一是拓宽人行道问题。学院路北向府东路东侧,杨府山西坡有许多民房建筑和公共建筑没有拆除,仅仅开挖该处山体,无法达到拓宽人行道的目的。如仅仅为拓宽该小段人行道(约80米),将该山体西侧“青少年活动中心”使用的停车位改变功能,约20米宽度,完全可以满足行人需求。
二是地质灾害隐患问题。解决方案绝不会只有拆除山体一种策略,一挖毁之、一毁了之,何况有时候会越挖越麻烦,制造新的灾害隐患,除非整体移除山体。
(三)存在过度开发的趋势
杨府山由公园管理部门正式接管至今,在山体上修路、搭建建筑物等活动过多,不可避免地涉及改变原始山体构造等,天然野趣逐步消亡。当然,这些情况在不同群体,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需求,会得出不同的想法和建议,甚至会存在争议。但希望慎行。
二、建议
我们温州要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也应当保护好城市山体资源,传承好城市的历史、文化、肌理,努力再现望山亲水斗城之美。特就杨府山山体资源的保护问题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明确杨府山山体资源范围,留住青山
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尽快核实杨府山山体资源的分布及现状,制定保护计划,界定杨府山山体地界和保护控制界线。确保山体整体环境的协调性和自然轮廓完整性,严禁开山采石、避免以开发、利用等名义继续挖山。控制自然山体周围的建设性质、开发强度,研究山边建筑退让、形态色彩等,对山体资源内和周边已有的房屋建筑,进行适当的综合环境整治和改造,保证自然山体的视线通透性和景观协调性。
(二)严格履行管理职责,加强管理和保护
根据现有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和可操作的规定。确定山体资源管理的责任主体与职能,制定具体和可操作的保护措施。在利用山体进行公园建设和山体维护管理过程中,尽量节约使用山体资源,尽量不改变山体原有的地质地貌,不得破坏山地自然生态环境。对部分山石裸露的山体,应加快治理进度,美化山体景观环境。要注重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在人工干涉基础上加快恢复自然植被,以百年大计、千年不朽为导向,防止制造短视工程或者工程施工过度,造成新的破坏。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渠道,积极向社会宣传山体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提高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对山体资源保护的自觉性。公开有关山体保护计划、利用规划等信息,鼓励群众参与表达不同意见、开展监督,共同保护目前留存不多的城市内自然山体资源,为城市添加绿色,助力城市“大建大美”,提升城市品位。
总之,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善待杨府山等城中山体,让市民抬眼能看到山、抬脚就可登山,融入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