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政议政
关于引入民间力量进一步推进温州创客教育发展的建议
谢作如
创客教育是以培养“未来创客”为目标的教育,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代表了教育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向。温州被誉为国内创客教育的“根据地”。近几年,温州教育系统先后接待了数百次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观摩团。教育部装备中心和清华大学等主编的《中国创客教育蓝皮书》中,温州的创客教育都作为典型案例收录其中。
虽然温州创客教育起步早,影响力大,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瓶颈。
1.学校创客空间建设资金不足
创客教育核心是“造物”,学校要开展创客教育,肯定需要建创客空间,购买必要的工具和材料,配置一些教学套件,是全新的投入。依靠政府部门目前的专项经费,建设周期将很长,轮到一些农村薄弱学校可能需要十多年后。从目前投入上看,温州相对于其他城市是不够的。如2016年温州市直属学校(40所学校)和四个区的创客教育专项补助经费才410万,而仅深圳外国语学校一所学校,在创客教育方面的投入经费就达到了1200万。
2.学校缺乏优秀的创客教育师资
从教育理念上看,创客教育和欧美发达国家最流行的STEM、STEAM教育一致,是一种跨学科学习,培养未来创新人才。这对师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需要一定的造物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还需要有跨学科学习的教学经验。虽然温州教育局对教师进行了多轮的创客教育培训,但是在智能硬件、3D打印等方面还是很弱,软硬兼通的老师很少,能自主开发创客课程的更是凤毛麟角。
3.社会培训机构没有同步跟进
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等大城市,在短短两年内冒出数百家以创客教育、STEM教育为特色的培训机构。这些培训机构的出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吸引了众多资本的关注。温州的创客教育则大部分集中在体制内的公办学校。据调查,整个温州地区只有几家原来做机器人教育的培训机构转型做创客教育,没有一家培训机构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
4.缺少普及创客文化为主的创客空间
这两年,温州涌现一大批新的创客空间,如罗盘创客空间、中津研究院创客空间、温州大学创客学堂、温科创客空间以及源大创客空间等。大部分的创客空间偏向“众创”,缺少以向青少年普及创客教育的创客空间。而以普及创客文化工作为重点的罗盘创客空间,因为是非赢利机构,虽然在国内创客圈内很有名气,但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发展方面受到制约。
建议
温州是一个藏富于民的地区,民间资本雄厚,在民办教育方面同样蜚声国内。创客教育和民办教育一样,是温州教育对外展示的两张重要名片。但温州创客教育发展至今,已经面临一个新的瓶颈,在资金、师资方面都受到制约。“敢为人先”是温州人赖以自豪的精神:如何借助民间力量,成为进一步发展创客教育的突破口。
1.出台相关政策,吸引更多民办机构参与创客教育。
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社会培训机构为中小学提供创客课程,缓解学校缺乏专项经费和专任教师的压力。如北京的中学生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向社会开放,各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等校外单位开发了千余项课程供学生选择。深圳则试点“四点半活动”和“四点半课堂”,所有的中小学在四点半后组织各种课外活动,政府依据各校实际在校生人数,按生均每人每年350元标准予以补贴。教育部最新文件也鼓励各地教育部门以购买服务的模式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上海、南京、杭州等都在先后出台类似政策。
2.以PPP模式,建设以普及创客文化为目标的社会创客空间。
能兼具政府平台优势,又能吸纳社会力量的PPP,显然是在基础教育领域推广创客教育的最好路径。目前,除了上海推出社区创新屋计划外,国内大城市中面向青少年创客教育的创客空间并不多。温州作为国内创客教育的领头羊,有必要在普及大众创客文化方面做些引领性的工作。创客文化和科技普及在很多方面具有共性,预计每年的经费投入并不多。科技部门应该考虑如何利用科普资金,扶植创客空间的建设,或者直接购买创客空间的相关服务。
3.启动家庭、社区创客空间计划,构建创客教育新生态。
聚集政府、教育、媒体和企业的力量,率先启动“家庭创客空间计划”,认识创客、尊重创客,在温州打造一个少年创客的培养“温床”。还可以依托社区大学及其他社区文教资源,打造“社区民办创客教育机构”,支持“创客教育进社区”,充分挖掘社区民办创客教育潜力,助力社区建设和社区改造事业,构建创客教育新生态。
4.建立创客教育研发中心,推动温州创客教育成果辐射。
创客教育将带来一个新的产业。目前温州已有十多家小微企业从事创客教育周边器材的研发,一些产品在全国各地使用,如酷乐宅、小博士电子等。一些老牌的相关企业,也尝到了创客教育带来的红利。如瑞安博业激光在罗盘创客空间的建议下,开发了小型的激光切割机,受到广大中小学的欢迎。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牵头建立创客教育研发中心,充分发挥温州当地创客专家的作用,推动温州创客教育成果在全国的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