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政议政
转换建设模式提高安置房品质
方良
“大拆大整”之后,如何实现“大建大美”,营造宜居乐业的城市环境,是我市政府和百姓关注的热点。“大建”中,安置房的建设始终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但目前,我市安置房出现了几大“怪现象”:同一个小区,安置房的品质明显比商品房差;同一个地段安置房的价格远远低于商品房,个别甚至腰斩;市场上一听到是安置房,就意味着管理差、档次低、不愿意购以置业。确实,目前我市所建的安置房品质普遍不高,配套设施也不够齐全,与市场上的商品房差距甚远,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骤,不但导致老百姓拆迁安置的意愿下降,而且直接影响老百姓的居住生活质量。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安置房不能集中连片建设,造成了旧村围新城的困局。主要原因是被拆迁的老百姓有着根深蒂固的安土重迁观念,固守原拆原建、就地安置的老思想,往往就在原来项目所在村就地扩拆或者征收一个地块来用于安置,造成安置房建设东一块西一块,不能集中连片建设,小区的建筑密度畸高,一些住户的日晒最低标准均不能得到保障。
二是大部分安置房建设的品质不高,配套设施不足。受财力限制,政府在安置房建设之初,无论就内部套型设计、外立面美观度设计还是施工材料的选择,就大大落后于同期商品房,降低了建设品质及装修的标准。安置小区内配套设施缺失不健全、景观绿化有绿量没有质量。周边缺少学校、医院、公共交通站点等公共设施,导致工作、学习、生活均不便利。
三是原有的村民身份意识没有改变,安置房管理水平差。由于大部分拆迁安置房属于就地安置,被拆迁的农户虽然住进了高楼大厦,但村民的身份意识未得到改变,多数抱着“不是我要住,是政府要我住”的想法,认为以前自己从来没有交过物业费,所以住进安置房理所当然也不应交纳物业费,安置房欠纳物业费现象特别突出。市场上有购房意向的人多不敢购买安置房居住,安置小区内居住人员类型单一,无法倒逼被拆迁户提升公共意识,形成恶性循环。
市委市政府因势力导作出重大布署,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以实施“大拆大整”为突破口,着力提升城市整体品质,树立城区建设新标杆,务必要提升安置房建设的品质,特此作如下三点建议:
一是规划先行,打破就地安置老思路。
“大拆大整”腾出来的城市空地,就像一张白纸,如果规划主管部门还不能将其画好,就不能向历史交待。规划部门应该统筹谋化,全局规划,改变过去那种一村一安置的老套路,将相邻的几个村整合起来组成一个安置房大社区,在这个大社区内的城中村可以打破村界,统一进行安置,既可以节约土地,又增加土地利用率。同时,规划设计要与本地文化和产业相结合,突出主题,特色鲜明,防止千城一面,努力打造出一批美丽乡村模板的特色安置房。
二是转换安置房传统的政府发包建设模式,引进社会资本。
传统的模式往往导致安置房建设周期长、建设品质低,建议引进信誉好、品牌度高的开发单位参与安置房建设,由他们代建,比如杭州市部分安置房由绿城公司代建,从设计开始就保障安置房小区的档次;挑选合适的地块以“带安置出让”的方式,将安置房建设纳入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条件,由房开在其楼盘内建设安置房,在保证安置房质量的同时有利于村民改变原身份意识,便于管理;或者采取“EPC”模式,政府合理限定单方造价,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有实力的工程总承包商,由工程总承包商提供设计、采购、施工一条龙服务。对政府而言,既缩短工期、保证质量,也有效控制了成本。对开发商或工程总承包商而言,安置房建设虽薄利,但是政府信用度高,也提高年开发产值或施工产值,再者他们内部有严格的成本控制体系,确保有利可图,因此也是乐于建设安置房,取到双羸局面。
三是加强规范与管理,提高安置房小区的物管水平。
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问题,是当前热点难点问题,安置房小区更是。新型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这是城镇化过程中我们必须秉承的理念,因此必须打破一村一安置的做法,建设安置房大社区,尽快完成村民到居民的角色转换。安置房物管水平提高,物业价值就能水涨船高,我们要研究制定针对安置房小区的物管办法,充分发挥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或街道办事处的监督、指导作用,通过规范安置小区业主、业主委员会、物管企业的行为,实现拆迁安置小区物业管理标准化、规范化、长效化。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考虑被拆迁户实际情况,协调环卫部门、税收部门、电力部门等工作,降低收费标准,减轻物管企业收费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