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政议政
关于优化大院名校引入机制助推温州创新发展的建议
叶育登
自2002年始,市政府首批邀请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等12所高校、科研院所入驻温州,先后引入了36家国家大院名校。到2015年全市各类引进合作载体为58个,涵盖了我市电器、泵阀、汽摩配、皮革、制鞋、电子、信息、生物、互联网等产业和领域,能从多层次满足企业科技创新的需求,实现了企业在家门口寻找专家的目标,为企业解决了一批技术难题,转化了一批科技成果。2015年,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和转让科技成果173项。对于本土高校、科研院所与科技创新人才严重不足的温州来讲,积极引进大院名校来温州设立科研机构是推进创新发展和巩固提升温州铁三角地位的必要选择。
从十四多年来的合作情况看,大院名校在温科研机构有坚守有退出,业绩表现也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引入机构发挥的作用效果还是不够理想,运作过程中也面临不少困难。
一是由于制度与机制等方面障碍,引进的“大院名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产业之间存在着“两张皮”现象,影响到科研成果的转换与利用。政府主导下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在引入的过程中会面临技术、市场等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制度障碍又成为企业与科研机构“两张皮”的症结所在。如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利成果转让过程因审批、公示、处置等流程导致转化效率低;又如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在收益分配上互不信任而导致科技成果入股的困难等等。
二是人才与实验室等要素保障存在短板,影响引入机构的发展。由于研究院离自身学校距离遥远,加上引进人员的编制、户籍、档案、住房、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难题,导致人员流动性大,难以留住高级人才,导致一些引进院校派驻温州的人才数量尤其高级人才逐年减少。还有一些机构教学实验场地紧缺,实验条件难保障。如兰州理工大学温州泵阀工程研究院现在使用的永嘉科技大楼实验用房只有400平方,远不能满足实验所需。
三是运行机制不够顺畅,难以适应市场需要。如一些事业单位制度下三方联合的理事会制度决策速度很慢,盈利能力有限,难以实现市场化运作的目标。另外,产业不景气,实体经济盈利菲薄,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不足,服务费支付意愿不强。
四是政府支持保障不足,机构运行面临不少困难。政府承诺的工作经费和补助经费有的难以落实,有些机构培养期满后办公地点遭遇租金困扰。
在当前温州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亟待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用科技创新来推动温州的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但是温州本土科研力量先天不足,且短期内很难改变的现状,温州全市每年技术交易额中95%以上属于引进,输出只占极少部分,说明温州市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还是一个技术输入城市,因此,引进外来科研力量为温州产业和企业发展服务,仍将是温州的一个基本选择。为了进一步充分发挥大院名校在温州创新发展中的作用,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力度提升与浙江大学的合作关系,尽快启动与促成浙江大学温州分校建设。在温州引进的大院校中,浙江大学具有独特的地位作用和地缘优势,十多年合作更是成效显著,接下来还需要借鉴宁波、杭州与浙大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推进本土化、实体化的战略合作新模式。去年下半年浙江大学与宁波市签署了新一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重点推动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建设,即转型提升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迁建浙江大学软件学院、新建浙江大学宁波研究院、新建浙江大学宁波工程师学院、筹建浙江大学宁波国际学院;而且浙江大学杭州分校也已在积极筹划当中。温州作为浙江“铁三角”,不能掉队,必须紧抓有利机遇,奋起直追。建议转型提升温州大学瓯江学院组建浙江大学温州分校,并整合各方面优质资源有效推进浙江大学温州研究生分院、浙江大学温州技术转移中心、浙江大学温州高校联盟、浙江大学温州战略研究院等领域的合作。还可以以浙江大学为主体,整合国内外大院名校的科研资源和温州现有的土地、楼宇资源,共建产城融合、生活配套的“温州浙大科创小镇”。
(二)优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推进校企无缝对接机制建设。要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自主项目合作,按照市场机制运作,构建校企合作新秩序。大力推进温州企业与大院名校联合建立长效的科研合作机制,通过共建院士工作站、校企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基地等科研平台,增强企业源头创新,实现有效提升企业科研实力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优化考核评价新机制,强化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在引进和管理大院名校科研机构时,既要有一定的业绩考核机制,也不能单纯按照年度业绩来衡量。要承认和尊重科技创新的复杂劳动,允许部分资助资金直接作为人才贡献的奖励资金和劳务支出。要有千金市骨的气魄,尽力营造宽容失败氛围,筑好招贤的“黄金台”。对于政府项目,应该主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按照合法合规的程序予以购买。
(四)优化人才引入机制,切实解决大院名校在温州科研机构发展遇到的各类现实难题。放宽科研机构的准入条件,方便人才引进的登记制度,给各在温研究机构的引进人才予以相同的启动经费、住房补助政策,同时在人才公寓、子女入学教育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为了鼓励科研机构的本土化发展,政府应该允许来温州大学毕业生的档案存放在温州的人力部门,同时给予他们在科研启动经费、住房补助、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待遇,鼓励科研机构的人员在温州扎根安家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