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政议政
关于精细化管理互联网共享单车融合升级我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议
苏立坤
互联网共享单车是无桩式的公共自行车,由企业投入和运营,租车手续简单、随处借还、使用方便。2016年以来,共享单车开始在国内流行,北上广深等30多个主要城市已经普遍使用。据第三方数据机构比达咨询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共享单车市场整体数量已达1886万辆,预计2017年,共享单车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大幅增长,年底将达到5000万辆规模,主要的品牌有摩拜单车、ofo单车、小鸣单车、小蓝单车等。目前我市已有企业小规模投放共享单车,共享单车的流行必然导致我市原有的有桩式公共自行车系统产生“逆向淘汰”,如何整合现有的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是对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现实考验。我市现有的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局限性表现在:
一、使用不便。我市现有的公共自行车系统采用的是桩式停放设计,需要每隔一定距离规划停放点,每个点停放20-30辆自行车。由于采取固定桩位设计,高峰时段部分热门网点出现无车可借或无车可停的现象。同时,原有的有桩式公共自行车需要与市民卡绑定或办理专门的借车卡,相较共享单车用手机刷二维码即可借还车辆,借还手续繁琐,需通过读卡器反复读取,开启或关闭锁车装置,完成一次借还车耗时远超互联网共享单车。
二、资源浪费。公共自行车的网点建设需占用一定的路面资源,平均各个网点占地面积为50平方米左右,对于城区较为拥挤的路面资源造成一定压力。同时,网点建设需配套电源,多数涉及路面开挖施工,不利于市政道路基础设施的持续使用。目前,我市公共自行车网点的建设周期,从规划申请到投入使用长达半年以上,尚未实现主城区主要道路全覆盖和全市各县(市、区)之间全部“通借通还”。
三、维护困难。现有的有桩式公共自行车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平均一个桩位(不含自行车)的建设成本在2000元左右,仅鹿城区,就有桩位8000个,投入资金1600万元,先后投入自行车11000余辆,投入资金800万元,对政府财政造成较大压力。在维修养护这一块,因维修成本高企,更新维护困难,桩位故障率高等因素,一个桩位自身及其配套的自行车维护成本在600-800元,仅2016年的维护费用财政支出,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和经开区分别为800万元、300万元、300万元和200万元。
纵然当前共享单车面临不少问题,如监管法规缺少、停车位严重不足、无序停放影响城市空间管理等,但共享经济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作为城市管理者,相关职能部门应提前谋划,提早布局,积极应对共享单车的井喷式发展。为此,建议:
一、政策保障。一是借鉴上海等地经验,研究谋划我市《关于鼓励规范发展互联网单车意见》《关于互联网单车运营企业准入要求》和《中心城区互联网共享单车停放技术导则》等规定,重点做好共享单车的市场准入准出、有序停放、押金监管和平台数据对接等工作,保障共享单车有序发展。二是深入调研我市公共自行车建设、使用、维护等基本情况,研判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利弊,根据我市实际,制定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位有效衔接和有序退出的相关策略,纳入我市公共自行车发展规划。三是主动对接互联网共享单车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吸引优质企业投入运营。
二、规划车位。面对大量新增共享单车的停车位需求,建议规划部门尽早做好停放点规划。一是停放点要点密、规小、量多、面广,市民在步行1-2分钟内就能找到停放点,方便租用。人员密集区,可每隔50-100米左右,利用人行道较宽的区域、道路的金角银边以及原来有桩式公共自行车租借点周边空地,划出一定的停放点,每个点以能停放5-10辆自行车为宜;非人员密集区,可每隔100-200米左右划出停放点,每个点以能停放3-5辆自行车为宜。二是提升科技含量,要求共享单车企业通过电子围栏等技术手段,对将单车停放在规定停车位内的用户,给予一定的价格优惠,通过价格杠杆,引导市民有序停放。三是停放点尽量设置在公安“民安工程”的视频监控点可视范围,给共享单车安防保护打下基础。
三、加强配套。一是做好路面机动车停车位规划,减少人行道上的机动车停车位,恢复人行道的人行功能,还路于民。二是加大自行车专用道的建设,给市民骑自行车出行创造充足的道路资源条件,营造鼓励市民骑自行车绿色出行的氛围。三是加强日常监管,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城管资源,发挥城管信息采集员和咪表管理员人多、面广的优势,及时将导常停车信息反馈给相关企业,督促其对乱停放车辆进行及时纠正;督促企业采取“移违停车换免费骑车时间”等奖励制度,鼓励市民将乱停放车辆移入停车位内。四是将随意乱停放车辆的用户信息纳入个人征信系统,促使用户按规停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