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政议政
关于住宅区交通微循环问题的建议
陈朝晖
当下停车难,老旧住宅区因为没有停车场规划,难上加难。下吕浦、黄龙、上陡门等诸多大小住宅区,因历史原因,没有规划建设停车场,或者停车设施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停车位奇缺。最近几年,各级政府、街道社区、交警部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措施之一,在老、旧住宅区尝试实施交通微循环,改双向通行为单向通行,挖掘路面停车资源,施划停车位,取得一定的效果。特别是解决了部分乱停车问题,交通秩序好转。但也带来新的困惑。
一是路权分配问题。小区道路属于全体业主共有。路权重新划分,忽视了另一部分群众的基本需求和利益,如步行居民、非机动车变得通行困难,这类群体也很大,就是开车的人也需要在小区道路徒步通行。表现之一就是过度施划停车位,某些地方,如上陡门3、6组团东侧道路,目测也就三辆小车宽度,在道路两侧设置了2排车位,中间留一个车辆通行的宽度。有汽车通行的时候,其他交通参与者就很难通行,而且无处避让。下吕浦、黄龙等地类似情况很多。
二是堵塞消防通道问题。这些小区内留给小车通行的道路宽度,无法满足消防车通行,有较大的安全隐患。曾经两次目睹消防车无法进入上陡门住宅区,停在学院中路上,消防员携带器材跑步赴火场扑救。下吕浦、黄龙等住宅区的诸多通道,消防车已经无法通行。这类情况不应该发生。
三是物权问题。部分小区如黄龙几个小区在实施微循环交通的同时,还通过改造、占用绿化带的方式,提供更多的停车位。此举可以缓解部分停车问题,却改变了原有绿化设计,降低了住宅区品质,存在物权再分配问题,缺乏科学决策和法定手续。
特此建议:
一是调研总结我市住宅区内交通微循环改造实施的经验、教训。从平衡全体交通参与者的“路权”分配着手,调整有关做法,从保基本、保民生角度,对有关方案进行调整、提升、优化。
二是现场查验路侧泊位设置情况,先按需适当减少双边泊位中的部分车位,留出行人、自行车避让汽车的余地。待驾驶员接受这种改变后,对部分道路研究取消一侧泊位。按实际情况保留单边泊位,或者保留部分泊位,通行宽度一定要兼顾行人和满足消防车的通行需求。
三是解决停车难,需要通过政府规划引导、市场化的方式逐步解决,要有长远规划和措施。城市中任意一名成员,特别是作为住宅小区的任何业主,权利平等,我们不能通过侵占一部分的,可能是更广泛的、占多数的、相对弱势的群体的物权、路权来解决停车难问题。行路是一种最基本的需求,畅通消防通道是一种法定的责任,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