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政议政
老龄化背景下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建议
据温州市政协副主席、民进温州市委会主委、温州市林业局局长王丽峰反映:任何人无论年轻时多么辉煌,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总有一天他会慢慢变老,面对死亡。按国家标准,60岁以上人口超过10%,该地区即进入老年型社会,而温州已达16.99%。养老无疑是温州即将承受之重。当曾经的健壮走向消逝,谁来倾听他们的绝唱?每一段生命都将终结,有没有松软的环境可以温柔承载?临终关怀,一个显得沉重却意义非凡的话题,引起人们关注。
临终关怀,是指在治疗无望的情况下,对生存时间有限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疗和护理,使患者在余下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好的生活质量。这一起源于西方的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国人所接受.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很多人不愿意继续面对冰冷的医疗器械和密密麻麻的导管,而是希望在“无痛、无惧、无憾”中走完生命最后一程。
温州同许多城市一样,对“临终关怀”主要呈现四对矛盾:1.幸福指数和死亡质量的矛盾。中国各大城市都在陆续发布幸福指数,但都集体无意识避开“死亡质量”似乎一提“死亡”就很晦气,将其置于对立面,忽略了“死亡质量”也是幸福指数的核心指标。经济学人发布的《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英国位居全球第一,中国排名第71。“不得好死”这可能是最被我们忽略的幸福难题。
2.群众期许与供给不足的矛盾。高龄化、少子化是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养儿防老”已越来越难。临终关怀因承担了家庭对患病老人的临终护理责任,社会需求越来越大,但社会可以提供的临终关怀服务产品却严重缺失。绝大多数的临终老人不是插满管子倒在ICU的病床上,就是在家缺医少药捱到生命尽头。
3.治疗不足与过度医疗的矛盾。中国的死亡质量为什么这么低呢?一是治疗不足。生病了缺钱就医,只有苦苦等死。二是过度治疗。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在接受创伤性治疗。数据显示,中国人一生75%的医疗费用,花在了最后的无效治疗上。
4.发展空间巨大与政策导向不明的矛盾。中国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北京松堂医院,早在1987年就已成立。时至今日,虽中国设有临终关怀科的医疗机构有2103家,提供临终关怀的老年医院与护理院有8千多家。然而,我们的老人还只有1%享受到临终关怀服务,发达国家有70%至80%的老人能享受到。我市二医肿瘤院区、附二医血液肿瘤科在积极探索癌症患者后期的康养,作为优质服务的延伸,但到目前为止,尚无一家医院或社区服务中心提供真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服务。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癌症死亡人数增长,临终关怀需求将日益增长。在需求空间如此巨大的背景下,临终关怀的政策却体系不全、导向不明、标准不清。影响了医院、社区及社会力量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积极性。
温州作为沿海开放地区,在发展临终关怀事业上也应该更加开放,有所作为。为此建议:一要制定出台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意见。政府在倡导“优生”的同时,也要注重“优死”尊重死亡本身,让患者更体面、更有尊严地离开人世,理应是公共医疗事业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应出台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相关意见,制定一整套严密的规章制度,从现实财力出发,建立临终关怀医疗机构服务体系。尤其应积极引导慈善和公益机构等社会资本举办临终关怀医院,由民间提供专业的、多元化、优质化的临终关怀服务产品,为政府寻购社会服务产品提供新选择,形成“民间运营、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临终关怀服务格局,切实落实政府在制度、规划、服务等方面的责任,使临终关怀走上制度化道路。
同时,政府有责任做好死亡教育,引导社会形成临终关怀的新理念。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死亡教育的课程从上世纪70年代就已进入中小学。我国内地在这方面欠账太多,急需补上这一课。
二要将临终关怀纳入医保支持体系。临终关怀事业发展几近停滞,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没有适宜的政策环境和到位的扶持直接相关。临终关怀的首义是体现政府关怀。杭州、宁波等地就已探索建立“护理险”在医保中加入临终关怀的内容,为病人享受临终关怀服务提供财政支持。有调查显示,大中城市中临终关怀的人均成本超过6000元/月,这对不少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建议政府逐步加大财政投入,把医保可以报销的范围向临终关怀相关服务延伸,争取最大限度的社会支付。这并不意味着财政负担会明显增大,因一旦临终关怀业务更加普及,许多原本在普通医院白白消耗的患者,会转而前往临终关怀医院。从医疗资源的总支出看,非但未必增长,还有可能减少过度医疗,减少大量卫生资源的无谓消耗,医疗保险费用能够获得最大的效益。
同时,应鼓励综合医院适度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并将临终关怀服务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因对医院而言,进入临终期的病人,大部分已无需太多治疗和检查,医院盈利微乎其微,没有扩大临终关怀覆盖面的积极性。给予适度财政补贴,能激发综合医院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积极性。
三要在社区医院设立临终关怀科。在三甲医院大面积设立临终关怀科并不科学,会使很多处于弥留之际的病人过多挤占优质的医疗资源,不是合理的医疗资源分配方式。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承担临终关怀任务的也多为社区医院。社区医院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机构,以此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具有独特的优势:家门口的医院,既能就近治疗,又能实现开放式、亲人融入式的陪伴;既有专业看护,费用又不高。故建议大力发展社区临终关怀服务,并与大医院“对口”对没有治愈希望的重症患者,直接由大医院转至社区医院。
四要建立临终关怀人才培养体系。临终关怀既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伦理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其中,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2017年1月,国家卫计委印发的《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试行)》使临终关怀的标准和治疗体系有了“硬指标”“,但对人才培养等“软指标”尚缺乏系统考量。应支持温大、医学院等大中院校建立临终医学、临终护理学、临终心理学等相关专业或方向。鼓励高校联合医院共同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一批有爱心、懂心理的高素质护理人员,这是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基本保障。
同时,应建立临终关怀社会支持体系,广泛吸收社会志愿者参与,对他们进行统一的组织、管理和培训,并做好相关激励和保障工作。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让我们共同点一盏心灯,让生命泊于安宁。这既是完善医养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打造健康中国的需求。(省委会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