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进风采
江南布衣的民进之路 ——记温州发展民进组织第一人潘立禹
潘立禹,大抵是一个让很多民进人都不由得不断追忆的人。他是温州发展民进组织第一人。
其中杜冶航老师并不参加编写,只是偶尔来转一下,或隔天来一次。他每次来都叫潘立禹们仨参加民进,反复解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潘立禹当时对民主党派的认识极其有限,加之罗隆基、章乃器等阴影牢固地萦绕在脑中,因而对民主党派避之唯恐不及,对杜冶航的游说十分反感。由于认为他是个拐骗分子,潘立禹就把他取名“杜拐”——后来在省委会、在潘立禹们全省语文大组中,“杜拐”就成了他的名字。
而这个“杜拐”脾气十分好,也很有耐心,每次来依然笑嘻嘻地,并带来《民进手册》和一些学习资料以及民进报纸,进一步游说。黄麟祥、吴乃华年龄比潘立禹大,不为所动。几天后,省委会的傅祖尧同志(中共党员)来到潘立禹们住所,反复给潘立禹们宣传党的政策,消除潘立禹们的顾虑。潘立禹们觉得中共党员都来动员,大概没有什么危险,于是答应去省委会看一看。 省委会还派车子来接潘立禹们,使潘立禹很感动,这也是潘立禹第一次乘小轿车(当时县委书记到省城都买票乘大客车)。当潘立禹们到达坐落在杭州法院路的省委会驻地时,秘书长吴畏、傅祖尧、郭锦春、徐云锦等全体同志都站起来欢迎潘立禹们,倒茶的倒茶,让座的让座,潘立禹们从来没有享受过这样的尊重,深感民进的温暖和真诚,料峭的春意霎时被温暖的热情驱散。吴畏同志还询问潘立禹们编写《语文》的情况,同时也给潘立禹们介绍了民进的历史,使潘立禹们对民进有了新的认识。
1985年会员大会,潘立禹(左一)在投票选举
1982年3月5日,潘立禹与黄麟祥都填写了入会的表格,黄麟祥没有立即交上,吴乃华没有填写。第二天,潘立禹从省委会带回10本《民进手册》和二三十份入会表格,返回温州后便开始着手发展会员。
就这样,潘立禹走上了他的民进之路,也领头带着温州的好些人走上了民进的道路。
被浙江省文联授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老文艺家”称号的马骅先生,也是温州民进创建之初的核心人物,便是在潘立禹的耐心和坚持之下参加的民进。 在中国民主促进会温州委员会编写的《同心足印·温州民进组织三十年》一书中,潘立禹是这样诉说自己三请马骅先生的经历的: 6月21日上午九点左右,我在五马街口新华书店外向北走(当时我家住县后巷市委宿舍),刚好碰到往南走来的我大学写作老师马骅先生,我告诉他我已参加民进。他当时67虚岁,退休多年,在家没事,我请求他加入民进,请他出山举旗。他笑笑,没表态度。 中午一点半,我到马允伦老师家,汇报最近的发展情况,并且提到上午碰到马骅先生。他很高兴,当即决定晚上到马骅先生家。是夜,我与马允伦、程展到了马骅先生家,以宣传民进为中心进行交谈。夜深了,我们告辞了,并说下次再来,马老告诉我们,星期一晚上都在家。 6月21日,星期一晚上,我三人再次去,马老仍没表态。 6月28日,晚上我们再访马老,但是他没有表态,其实是不想参加。我突然想起杭大中文系吕漠野老师,他是民进省委会副主委,马骅先生的旧雨,于是给吴畏同志写信,汇报我们与马骅先生的联系情况,请他叫吕漠野先生写封信,动员马骅先生入会,并告诉马老的地址。 7月3日,星期六,我三人第三次到马老家,马老不在家,是我们违反了约定。 7月5日,星期一的晚上,觉得那晚下着暴雨,我与马允伦老师、程展兄第四次到马老的家。一见面,马老很高兴地告诉我们,他愿意参加民进,并且他还拿出吕漠野先生的信给我们看。马老说,他还有两位朋友一起参加。我们都非常高兴。当夜我立即给吴畏同志写信,报告马老已经同意入会。第二天上午,我给马老送去六份表格。 7月11日上午,我收到吴畏同志9日写的信,表示欢迎马老入会内容,我立即送给马老阅读。下午又到马老家,拿来了马骅、金江、唐湜三先生的入会表格。回家后马上给吴畏同志写信,表示先前温州入会同志大都是我作为介绍人,马老他们的介绍人栏空着,请他和吕漠野先生作介绍人。
潘立禹(中)与马骅(左一)、蔡心谷(右一)在交谈
就是这样的潘立禹,走在温州民进的路上,把散珠串成了环,而他是这串民进手环上安静务实的一颗。 温州民进发展的初期,座谈会你会看到潘立禹安安静静地聆听召集人马骅、马允伦先生的工作汇报或民进省委会领导的讲话,不过他极少发言;他们也常会在马骅先生家中碰面,往往都是马骅先生与潘立禹商议民进组织发展人选的大事。凡此,潘立禹均会在认真听取之后,亦坦然表述自己的一家之见,然后又积极地去从事马骅先生的嘱托,为落实而奔走,大抵是个不花哨的人。
“当政协委员不是荣誉更是责任,重要的是学习,要学好党中央的精神,又要联系温州实际,才能真正为老百姓为温州做一点应做的事情。”潘立禹如是说。一如他所说,他曾提出过许多有关温州建设和民生大计的提案,并深入基层撰写过不少社情民意上通下达,[此句好像有语病,原文是这样描述的,故不太确定。]受到了市政协的重视。而更可贵的是他在有关讨论之中能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使自己的提案和反映的问题不论从理论和实际都立于不败之地。很多年前泰顺还是一个贫困山乡,而廊桥已经天下闻名。潘立禹积极地为廊桥的“申遗”摇旗呐喊,四处奔走,还在市政协带头联名提交有关提案,潘立禹仅为了修缮廊桥支持“申遗”,就捐款壹万元人民币。他还积极参与了对泰顺的扶贫助贫工作。 2001年潘立禹关于《抓紧加大对温州小西部开发的力度》的提案在政协温州市七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大会上,作为优秀提案受到市政协表彰。 一个心系温州发展,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民进人,这一路他积极发展民进事业,但不邀功,这一路,他摆正思想,把握好度,明确自己该做什么,要做什么。这一路,他学习精神,联系实际,做实事。 这一条江南布衣的民进之路,值得去追忆,去思索,学其所长,敬其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