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进风采
马允伦:创立温州民进的先锋“将领”
马允伦,1926年出生于平阳县昆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平阳中学和瑞安中学任教。1978年初到温州参加全国重点科研项目《汉语大词典》编写,后留温州师范学院(现温州大学〈筹〉)任教至退休。
马允伦先生是温州史学界的前辈,是温州史坛、文坛上一位杰出的文史学家。他毕生从事教育工作,致力于浙南金钱会史的研究和儿童文学创作,著作宏富,为温州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
马允伦先生与民进素有渊源,民进创始人马叙伦曾是其父马翊中的恩师,两人时有鱼雁相通,据说马允伦取名“允伦”就与马叙伦有关。马允伦上大学时喜读马叙伦、郑振铎等民进领导人的文章,还曾赴南京参加过“5·20”爱国学生的游行示威活动。一直以来,他都为自己能成为与中共“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民进组织一员而深感荣幸。
筹备温州民进创建工作 邀请马骅先生出山扛旗
马允伦先生做过民进温州市委会副主委两届、名誉副主委一届,市政协副主席两届,浙江省政协委员三届。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马允伦一位老同学担任民进浙江省委会的秘书长,得悉他无党派的身份,写来好几通热情洋溢的书信,三番五次动员他加入民进,把温州的工作开展起来。
盛情难却,马允伦接受了民进省委会的委托,与几位同仁一道开展筹备工作,因而事实上成了民进温州地方组织的主要发起人。
温州民进创始之初,马先生考虑到自己并不适合政治生活,便极力主张请马骅先生出山,担任温州民进的负责人。
为此,马允伦与潘立禹、程展老师等民进同仁数次登门拜访,赴百里坊请马骅先生出山扛旗,最后一次冒雨前往,终获马骅先生应允,此番精诚之举一直被传为美谈。
民进温州市委会第二次换届前夕,马骅先生与马允伦先生商量:“你拉我出来干了一届,接下来你做主委,怎么样?”马允伦先生推辞了:“我不是这块料。”两马之间的合作,一直就是这样互相谦让的。
资料图片
自加入温州民进以来,马允伦先生也一直致力于推进温州民进基层组织的建设与发展。
1988年,温州民进市委会提出想在瑞安成立民进组织一事,但是缺一位威信高、有号召力的人出来主事。在马允伦看来,刚退休回原籍的中国作协会员、瑞安文联顾问杨作雨先生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杨老解放前就是上海左联知名的诗人、作家,在北大荒待过20余年后回瑞安。杨老还是马骅先生的好友,为人正直、德高望重。
然而杨老对于政治心有余悸,可能不肯与政治沾边了……为此,马允伦特地拿着马骅亲笔所书的举荐信,来到瑞安,再顾茅庐,恳请杨老出山。杨老碍于挚友的面子,又感于马允伦的真情,实在不好意思再行推脱,终于点头同意了。
之后一段时间,马允伦频繁前往瑞安,与杨老一起商讨组建瑞安民进筹备小组的事宜。同时,马允伦也利用自己在瑞安二十年的教育资源,充分吸收优秀教师力量加入民进,扩大瑞安民进的队伍。在马允伦的积极努力下,同年10月,经民进温州市委会批准,瑞安民进筹备组正式建立,由杨作雨任组长,张翊中、郑建国为副组长,彭文席、施巨欢、许希濂三人为成员。
瑞安民进支部成立后,瑞安民进组织开始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于1991年5月25日,升格为瑞安民进总支委员会,下设五个支部,会员四十多人,并落实了办公室与会务专款经费。
岁月匆匆,瑞安民进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也已今非昔比:队伍壮大、人才辈出、业绩卓著,还荣获民进全国先进集体的称号,这些荣誉的背后,始终离不开马允伦等前辈为之奔波的含辛茹苦。
马允伦老师讲课
虽然涉足政界,但马允伦先生却是地地道道的教书先生,课讲得认真、生动,在学生中间口碑非常之好。可以说,马先生更是纯粹的读书人。
马先生任内曾经提出辞去政协副主席的职务。原因是有一年马先生出席省政协会议,就温州的“青山白化”现象提出批评,与会的毛昭晰先生(当时为民进省委会主委、省政协副主席)立马表示支持。此事上了会议简报,温州方面有一位市领导为此很不高兴,指责马先生的发言丢了温州的脸。马先生知道后,非常生气,怒而请辞。后来市政协的主要领导做了工作,马先生才打消请辞之意。
别看马先生很温和,却不是没有性格的。对于触碰底线的事情,一句“我不稀罕”便可以无所顾忌。马先生就是这样的人,外柔内刚,风骨内敛——这可能就是书生本色吧!
马允伦和学生们在一起
解放后,马允伦曾在瑞安中学教了二十多年书。他在教学余暇,辛勤笔耕,出版了《浙南金钱会起义》、《航海家郑和》、《冯子材大败法军》、《程咬金》、《古代名将故事》、《张俭选布》六本历史读物,并在各级报刊上发表了二百多篇历史文章。
1978年夏,马允伦参加高考历史试卷评阅工作,目睹考生历史知识之贫乏,他在痛心疾首之余,深感作为一位历史教师,向下代传授历史知识是一项光荣的重任,于是他又拿起笔,铺开纸,重新奋发蹈厉地进行笔耕。
在短短的十年中,连续在北京、上海、浙江、辽宁、四川等地的十二个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古代政治家故事》、《中国古代爱国英雄故事》、《中国历代少年英雄故事》、《中国古代改革家故事》、《腥风血雨话当年》、《张骞通西域》、《古代品德故事100篇》等三十多本历史读物,还发表了历史论文、历史小说、历史故事二百多篇。《张俭选布》等书被翻译成蒙古文和朝鲜文出版。《包拯审案》被译成英文在海外出版。其中《古代军事家故事》、《大义灭亲》、《飞将军李广》等十多本被荷兰莱顿大学汉文图书馆收藏。
近几年,台湾与大陆的民间交往日趋频繁,马先生的著作也随之传到了海峡的彼岸,随着《将略奇才》、《包青天审案》在台出版后,台湾一出版社便慕名约请马先生担任30卷的大型画册《画说中国历史》的历史顾问,并请他撰写了其中九、十两卷的文字说明。去年9月,《国语日报》社还将他在《历史文学》等报刊上发表过的15篇历史纪实文学结集成《读历史话英雄》一书,分上、下两册出版。该书出版后,立即在台湾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在“好书大家读”活动中评为优秀读物,被推荐给广大读者。
到今天止,马先生累计出版过36部著作,发行量逾300万册,著作和文章总字数超过300万,真可说是著作等身了。
有个别同志认为,一位大学教师应多写点学术论文,不应去搞这些“小儿科”。但马先生并不为这些议论所动摇。他认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向他们提供精美的精神粮食,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是一项无比崇高的事业。况且如何将深奥的史料,通过艺术加工,变为趣味盎然、通俗易懂的作品,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炉,也是需要付出辛劳的汗水的,也并不是那样轻而易举的。马先生感到欣慰的是,全国各地有许多读者来信向马先生表示感谢,并写了很多读后感。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马先生从事的历史“小儿科”事业是非常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