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进风采
郑宁宇:二十年栉风沐雨 担当民进专职干部
1949年,迎着一个崭新的中国,郑宁宇出生了。他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曾是瑞安一所学校的校长,母亲也曾是小学教师,良好的家庭氛围与教育,让他更早地沉浸在文学的海洋。
同时,在解放之前,郑宁宇的父母也曾是积极参与革命的有志青年,他们先进的革命思想与奉献精神也无时不刻地激励着他。“我的父亲从小就告诉我,一定要做对社会、对国家有出息的人,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奉献点滴力量,这才是人生的意义。”如今的郑宁宇已年近古稀,但父母的谆谆教诲依旧言犹在耳,而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悠悠岁月里,郑宁宇也正是这么做的。 学而优 则为师 学生时代的郑宁宇品学兼优,尤其在写作与书法方面,这也为他今后从事教师与文职工作埋下了伏笔。读完高中后,恰巧碰上时局动荡,郑宁宇便没有再继续上学,直到1970年,温州第四中学缺老师,经人引荐,郑宁宇便前往从事语文教学。 从班主任到三段备课组长,短短几年,郑宁宇潜心教学,浇灌花朵,桃李芬芳满园的同时,在教学研究上也颇有建树:他的公开课获得市教委教研组的认可,他撰写的专业评论与散文也在省市级媒体上均有发表。 在努力教学的同时,郑宁宇也不断加强自我的学习与提升,参加在职进修,圆满了自己的大学梦。据郑宁宇回忆,结业的时候,他同曾经的温九中校长陈守德、温三中副校长黄小玲等人一同被评为优秀学员。同时,也正是在进修期间,马骅先生成为了郑宁宇的老师,教授他们写作与外国文学课程。 结识马老 亦师亦友 其实,马骅先生与郑宁宇早在进修之前便已相识了。而说到这段渊源,就又不得不提及郑宁宇人生有着重要影响的第三个亲人——郑宁宇的舅舅周其名。 舅舅周其名与马骅先生是好友,解放前他们在温州联中(今温州二中),和胡景瑊等一批人都熟识,经常一起进行学生运动、文艺创作、文艺演出等活动。 郑宁宇(后排左二)和马骅(前排右二)等人合影 虽然间隔一辈,接触的不多,但可以说,马骅先生是看着郑宁宇长大的。自小,在爱好文学的郑宁宇眼中,舅舅与马骅先生等人都是他尊敬与崇拜的长者。 也正是这样一层关系,加上后来有幸成为师生,郑宁宇与敬重的马骅先生走得更近了。而同时,马骅先生也对这位得意门生颇为赞赏。1983年,民进已经开始办函授班,马骅先生知晓郑宁宇文采不错、字也写得好,便把撰写招生宣传海报的任务交由郑宁宇,这是郑宁宇与民进的第一次接触,郑宁宇与民进的结缘也就以此拉开了序幕。 专职干部 一丝不苟 撰写招生海报后没过多久,马骅先生便和蔡心谷老师一起动员并介绍郑宁宇入会。 郑宁宇和入会介绍人、我市著名书法家蔡心谷先生合影 加入民进,郑宁宇是欣然接受的,没有半点犹豫。一来,从叶圣陶、冰心到马骅,历数民进的各位前辈,不乏文学界、教育界的泰斗与文人雅士,他对他们充满了敬佩之情;二来,“民主促进会”这个党派名称,也激起了他的昂扬斗志。回首民国至今,多少有识之士为促进民主抛头颅、洒热血,他也希望自己能够为社会民主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马骅(中)、张维藩(右)、郑宁宇(左)在出席省委年会时的合影 加入民进后,恰逢党派机关中的专职干部改革,各民主党派渐渐地有自己的成员做专职干部。“可能是马老他们向市委统战部提议我作为民进的专职干部人选,部里就来找我谈话。”郑宁宇回忆时猜测。而当时,除了民进机关专职干部的职务外,还有民革、法院几个地方可以选择,对此,郑宁宇最终还是选择了民进。 1985年,中国民主促进会温州市第一次会员大会在公园路的总工会召开,选举产生了民进温州市委员会。年纪尚轻,但朝气十足的郑宁宇被推选为第一届委员会副秘书长,马允伦兼任秘书长。 一元初始,万象更新。对于八十年代新成立的民进温州市委会而言,发展的每一步都很艰难却又满载希望。从刚成立连办公地点都没有,只能借用工商联狭窄的楼梯间办公到一年后转移至周宅祠巷3号与五个民主党派一同办公,再到1991年搬迁至环城东路77号,1999年搬迁至墨池坊一号的民主党派大楼……时至今日,回忆起民进温州市委会办公地点的变迁,郑宁宇思路清晰,如数家珍。 “建校缺资金?那就建矮一点” 郑宁宇调任民进专职干部以后,除了要克服办公条件的简陋、人手不足等问题,最为重要的一件大事便是和大家一起把温州民进职业中学这所学校办好。 1983年,民进温州市委会成立时,为了发挥民进成员的智力优势,创办了温州民进业余进修学校。 图为市委书记刘锡荣迁任副省长之前到民进职业中学视察(右一:郑宁宇) 然而,蹒跚于无校舍、无资金、无设备的困境,办学之路也是步履维艰。怎么办呢?当时家里正在建房子的郑宁宇了解到,盖房子,不求高、不求奢华,其实并不一定要很花费多资金,有鉴于此,郑宁宇便向时任民进业余进修学校校长的马骅先生和副主委金江先生提议:“没有钱建校舍,我们可以建矮一点,只要政府批一块地给我们,问题就好解决了!”听到这个提议,马老和金江先生都非常赞同,金江先生马上开始以自己人大代表的身份四处奔走,在金江先生以及其他会员、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1987年,市政府破例无偿拨给了一块黄金地段土地,教委也批准正式成立温州民进职业中学。 随后,郑宁宇又发动全市民进会员募捐,保证了建设启动资金,大家也纷纷投入到建设的热潮中来,懂建筑的负责设计图纸,懂工程的负责监督工程,民进职业中学的大楼终于如火如荼地建设开来。后来,又在马骅先生的好友台胞吴昌涛先生捐款40万的支持下,民进职业中学大楼的建设“更上一层楼”,在原本只建两层的规划上又加盖了几层。1992年,教学大楼终于落成。 “民进大楼建成后,在省里乃至中央的反响都很大,分别获得了民进中央原主席雷洁琼、民进中央名誉主席冰心的题词,这是民进办学一个崭新的起点。”那份梅花飘香历经的寒冷,他体认过,方才知晓这大楼建成背后的不容易,这题词背后的那份沉甸甸。 广纳贤才 参政议政解民忧 郑宁宇加入民进之时,民进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但会员还不多。壮大民进队伍力量,在这位专职干部看来,乃当务之急。说干就干,在郑宁宇与全体会员的努力下,民进在温州的会员人数从第一届成立时的103人,逐渐扩散至2001的400多人,并先后发展了鹿城、龙湾、瑞安、平阳等地的总支部。郑宁宇认为,在会员吸纳方面,既要设定一定限制条件,保证会员质量,又要不拘一格,广纳贤才,因而十几年来,民进会员从教育界、文化界一直拓展至了医学界、企业家等多个领域。 民进温教院支部成立大会(右二:郑宁宇) 郑宁宇工作上的勤勤恳恳与一丝不苟,大家有目共睹,也正因此,他被推举为民进温州市第三届委员会专职副主委,同时,他也是民进全国第六次代表大会代表,第六、七届温州市政协委员,在做好民进学校工作、组织队伍建设工作的同时,他还带领会员下乡开展社会服务,积极参政议政,忧民之忧,急民之所急。 他带领书画家到贫困山村开展书画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带领市区优质教师下乡,给农村老师上示范课,提高教育质量。 郑宁宇(左二)在会议现场 也正是在这样的亲身走访过程中,郑宁宇也真切地观察到一些社会问题。看到农村中文化活动缺乏,赌博等不良风气盛行,他提出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提案;看到民主党派内有些许歪风,他又提出《加强自身建设——民主党派的当务之急》的提案……这些提案与社情民意不仅在中央民进会员的期刊上均有刊登,而且也都获得了省委统战部的认可与采纳。 文/金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