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进风采
倪尔爽:执许此生为教育 栉风沐雨为民生
倪尔爽出生于乐清市柳市万家乡的一个书香之家,父母二人皆为教师。从小接受文化熏陶的倪尔爽,在少年求学时也吃足了苦头,那时家道中落,温饱成了大问题,为减轻家庭负担,倪尔爽初中毕业后便到图书馆工作,白天工作,晚上看书学习。在那个年代,洋油是需要凭票买的,非常有限,倪尔爽只能用土油点灯学习,一晚上下来,就把脸熏得黝黑。求学之路尽管艰辛,但在倪尔爽看来,那段日子舒心且充实。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对于历史的喜爱开始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梅花香自苦寒来”,他的勤奋刻苦最终有了回报,1959年,钟爱历史的他,如愿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历史系,二年后该系并入了杭州大学。 许是家道落寞后少年求学的艰辛,或缘自失学时对知识渴望的惨痛记忆,抑或是对继承长辈的遗志,大学时期的倪尔爽便立下了“莫高兴,执许此生为教育”的人生誓言。毕业后,倪尔爽义无反顾执起教鞭,走上三尺讲台,而这一站便是三十八年。 1963年,倪尔爽于杭州大学历史系毕业,随后便下乡参加了当时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三年后,他被分配到永嘉县碧莲中学任教,十年后,又调到平阳县鳌江一中。期间,从事政治与语文的教学,于1983年回到本行——历史课的教学。教授历史课程时,倪尔爽最先接手的是二年制的高中文科毕业班,兼班主任。在教学实践中,倪尔爽发现学生最难掌握的是世界史。于是,他开始考虑如何编织知识网络,使学生学到的历史知识能够自成一个有机的体系。 1984年9月,倪尔爽开始利用任教高一常规课的机会,着手钻研教材。1985年11月,不知历经了多少个挑灯夜战,倪尔爽的成名之教科研成果《<世界近代史>教材的结构和线索》在《教学月刊》上发表。此文,编织知识网络,形成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历史学习尤为重要。这在当时还是一个创新。 此后,他便开始走上了教研与教学相结合的道路。1991年、1996年,《就世界当代史谈谈中学历史课本中的注释》和《我是怎样进行中国现代史复习的》,先后入选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复印刊物《中学历史教学》。1994年,代表作《试谈岳飞和幕僚的关系》问世,先后入编《中国当代学者论文精选》、《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和《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论文选粹》等大型文献;2001年荣获“中国新时期人文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并多次被指定为全国性会议的交流论文……1998年,倪尔爽于《海交史研究》上,发表科研论文《南宋时温州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2011年,《“炉火纯青”探源》入选商务印书馆的《〈辞源〉修订参考资料》。 1998年、99年、2000年,其姐妹篇《世界近代史的阶段特征和社会主要矛盾浅说》、《世界现代史的阶段特征和社会主要矛盾浅说》、《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发表于内国内中文核心期刊《历史教学》;指导了整个高中的历史教学,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如此般,倪尔爽在省级报刊上陆续发表了50余篇教研论文。他的名字和辞条先后入编《中国百科学者传略》、《中国专家学者辞典》(人民出版社出版)等大型辞书,并被聘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研究员、《少年文摘报》(高中版)指导编辑。 一篇篇论著的发表,倾注的是他传道受业解惑的使命感,是他孜孜不倦的钻研与奉献精神。在妻子叶素洁的眼中,丈夫倪尔爽的敬业甚至有点不通“人情”。且不说妻子发高烧的时候他没有陪伴在侧,甚至连他自己发烧之时他也要坚持着去上课。在家中,倪尔爽也总是深夜伏案工作到11点多才入睡,第二天又经常赶早上课,或是继续做研究,这个晚睡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在教学实践中,倪尔爽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创立新的教学方法,他和同仁一同编写《历史画谜》,利用谜语和图画相结合的方法,将历史学习变得趣味盎然,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其创制的画谜,也曾三次入编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复印刊物《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0年1至3期)。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倪尔爽可不是一个“老学究”,除了对历史颇有研究,他还喜欢文学,偶尔也写写诗歌、散文。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史家应具备才学识三长”,倪尔爽庶几近之。 1988年3月,经老师马允伦的引荐,倪尔爽加入了民进。这年秋天,倪尔爽恰巧由平阳鳌江调至苍南龙港任教。此时,苍南县的民进会员仅他一人。介于此,在苍南发展会员,建立民进基层组织的重担也就顺理成章地落在了倪尔爽的肩头。他一口应承了,怎知前行的路上却是困难重重。 一来,初来乍到,人地生疏;二来,龙港是个新崛起的农民城,市民大多来自农村,文化素质不高;三来,家中琐事繁杂:三个儿子念高初中,需要督促关照;新房子被台风刮走一层,单靠工资收入的家庭,经济显得拮据;母亲年迈体弱,摔倒导致腿伤,生活需人护理……境遇已是这般困窘,每天隔江过水去上课已是不易,更何谈发展一个党派? 面对诸多不顺,倪尔爽迷茫过,但没有退缩,而在他的坚守下,苍南民进的情况也起了变化。1989年春夏之交以后,在众多要求入会的同志中,倪尔爽选取陈祥甫、魏中柱为首批会员。1990年3月,倪尔爽与陈祥甫被聘为县四届政协委员,倪尔爽也同时当选为常委。为方便活动的开展,8月1日,民进温州市委会决定成立民进苍南小组,将三人的组织关系脱离平阳总支,直属市委会。民进苍南总支的航船至此终于起步。 在接下来的时光里,倪尔爽扛起大旗,一边栉风沐雨,积极与统战部多沟通,多接触,确保民进苍南小组这叶扁舟能够取得共产党的信任与理解;一边与陈祥甫同志一起努力撰写提案,建言献策,积极参政议政。同时,在适当之时,积极发展会员,吸收优秀会员,壮大民进苍南小组的力量。 发展苍南民进,倪尔爽倾注了全部的情感。1995年春天,民进苍南支部筹建;1996年5月17日,中国民主促进会温州市苍南县支部委员会宣告成立。 从小组到支部,从支部到总支,在倪尔爽兢兢业业、稳步踏实的带领下,苍南民进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逐渐发展与壮大,取得了出色的工作成绩。2001年,苍南民进被民进省委会评为“社会服务工作先进单位”。第二年,也正是倪尔爽退休之时和新的总支领导班子接任的当年,又荣获“民进全国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获此殊荣的民进基层组织,在当时,全省仅只一个。而这荣誉的背后,蕴涵着倪尔爽不少的汗水和心血。 写好提案,对于倪尔爽而言,不仅是源于忧国忧民的情怀;也在于他知晓身为苍南民进总支主任,要使苍南民进在政协里有一席之地,就务必要身体力行,树立榜样,体现参政党的政治风采。在担任苍南县六届政协常委期间,倪尔爽提案数量总计39件,不仅一次被评为提案积极分子,两次被评为优秀政协委员,还有四件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一届五年时间,倪尔爽陆续获得七个奖,这在苍南县政协里尚属首位。 身兼数职的倪尔爽,又哪有这么多时间去挖掘提案呢?答案竟然就在从平阳到苍南的那艘渡轮上。平阳鳌江与苍南龙港一水之隔,家住平阳的倪尔爽总是要坐渡轮去龙港上课,渡轮上,人们互相寒暄、高谈阔论,从家长里短到社会民生,无所不及。善于倾听的倪尔爽,正是借此走进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了解了民众需要什么、政府还有哪些不足等等问题。 期间,他提案《应加大节日期间汽车车票价格管理的力度》,希望扼制汽车车票价格定额、稳定,“乱来乱收”经常涨价的无政府状况;提出提案《把苍南建成诚信社会的典范》,希望重塑苍南新形象;提出提案《关于加强县府督导室建设,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的建议》,希望教育督导室突破“督学”局限,真正发挥行政监督和宏观调控的作用…… 同时,倪尔爽还带领苍南民进会员,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特长,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 在支部成立的前夕,苍南民进精心组织举办了与县民族中学的联谊活动。1996年初,苍南民进安排三位会员,利用休息时间,事先为县民族中学布置校容校貌,随后开展的联谊活动内容也非常充实丰富,从公开课、捐资赠书到分学科组的讨论,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有关领导的赞许。 1997年12月,在县委统战部和苍南民进支部的共同努力下,由支部副主任陈祥甫倡导的苍南县民族中学锡星助学奖学基金成立并开始操作运行。该基金以助学奖学为宗旨,是县民族中学优秀生、进步生和贫困生的奖励和解困经费,由钱锡星先生及其社会各界共同捐资23万元而设立。为取得社会各界和有关单位的积极响应,县委统战部领导陪同倪尔爽与陈祥甫,上跑温州,下跑湖前,最后,请出中共苍南县委书记上官女才把事情敲定。锡星助学奖学基金的成立,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苍南民进由此更扩大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