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进风采
程绍国:笔写旷达人生 心系社情民意
程绍国从不讳言好酒。读程绍国的散文,字里行间除了流荡着瓯江楠溪两岸的水色山光,乌岩石门的烟岚雨雾,闯世界揽来各地叫人揪心的风景光影,还氤氲着黄的、白的、红的土洋各色酒的芳香。 没感觉的人读不出来,有感觉的读者,于是跟着微醺,这时看这一作者,身高背阔,不似传统的文人墨客,谈吐间明快豪爽,甚至带几分粗犷,心中品味,像是燕赵慷慨悲歌之士?像是台州一带坚韧执拗的浙东硬汉?归根结底是浙南温州人性格的典型。 要概括程绍国其人,有人曾言:“立足温州,胸怀天下”。程绍国离不开温州的山水、民俗、人脉,甚至也离不开温州的美食。作为一位作家,他起步的创作,是童年和家乡,他以苦难中童年的视角,写了他第一部悲悯情怀的长篇《九间的歌》。在程绍国的笔下,他酿着他的精神私酒,一不按国家标准,二不按专家配方,自有承传,并不左顾右盼。 程绍国不是矫情之人,他真的看透尘世转眼皆空的名利,而倡言跟朋友们一起享受眼前的生活。从表层看,他与“乐活派”仿佛合流,其实也是如同历代温州人的背井离乡一样,乃不得已耳。散文这一体裁最是无法掩饰自己,他心灵深处供奉的,还是雨果、托尔斯泰那样的文学偶像:“作家得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这双眼睛首先不是观察春花秋月、草木虫鱼,而是注视人道、正义和真理。”他苦恼的纠结,还是在“一个人改变不了世界”的孤立感和无奈感罢了。或许,我们正好从他的作品,体会一个有精神向往的知识分子在当下必然难免的内心矛盾。 程绍国的写作,以至其为人,特点也正是率真——真率;难得他在家乡从村镇到城市,虽阅世日深,交游亦广,而不改其率真——真率。看他自述当乡村教师时常常借家访之名去学生家吃嘴,每每哑然失笑;又看他写叔父作为“文革”中掌权的最基层干部,其功过浮沉,不因“文革”后曾被揭批失势而有所避忌,绍国是把旁的作者视为私房话的端出来给公众,“一体周知”了。绍国的“把心交给读者”,是把每个读者都当做朋友,知心朋友,当然不限于这两例。崇尚真实,这本来应该是所有写作者共同的底线:外是社会人事的真相,内是个人内心的真实,离开这两个方面,还侈谈什么“生活在真实里”呢?! 程绍国不止一次说到自己的“懒”。从一个方面说,写作的勤或懒,不是看作品的数量。老诗人艾青就不以为然,说,写诗又不是大便,哪能硬性规定一天一次?也正是鲁迅说的,写不出时不硬写。当然,鲁迅还说过,他是把别人喝咖啡等等消闲的时间也用来读书、写作了。如果把读书写作的时间全用来搓麻将,自然为我们所不取,但有时搓搓麻将,舒缓身心,未为不可,程绍国便是此等性情中人,却又不失才情地写出了《麻将》这样的美文,文中的语言看似脱口而出,却又不失其文学性,极丰富而生动,此中意味,值得深思。 近年来程绍国笔耕不辍,散文散见于《美文》、《文汇读书周报》、《天津文学》等报刊,今年三期《十月》刊出他的中篇散文《东海珍馐记》,刚刚完成的《父亲是程颐的后代》已受名家瞩目,将发明年第三期《人民文学》。2018年他的代表作《林斤澜说》增订版有望面世。 作为第七届温州市作协主席,程绍国近年来还致力于温州作家组织工作。今年,我市作协组织了“温州诗歌改稿会”,40多位中青年本土诗人参与,几位国内重要刊物的总编、文学部主任等人参与。通过这个“改稿会”,青年诗人们互相切磋携手提高。随后还举行了“温州散文家瞿溪改稿会”和“温州小说改稿会”等活动,旨在挖掘温州新生代的文学力量,并将优秀的作品推荐给国内重要刊物,帮助年轻文学人快速成长。 1989年,程绍国在唐湜先生与马骅先生的介绍下,加入了民进。 程绍国和马骅先生的来往是由于林斤澜先生。林斤澜说:“马大哥是我人生的启蒙人,也是我文学道路的启蒙人。”诚然,马骅先生在温州有政治家的气质和风范,团结多方多面,专做好事大事,纵横捭阖,气场很足,口碑凿凿。和他们往来多了,程绍国才知道金江先生、马允伦先生、刘光新先生都是民进会员。 2007年,程绍国被推举为政协委员,写了篇文章题目叫《给温州媒体较大的监督空间》。对于这篇文章,政协有领导找程绍国谈话,坦言文章写得好,但太冲,文章是否磨一磨,磨一磨可以在大会上发言。然而,程绍国拒绝了,即便是再退一步,换一个角度,程绍国也断然说不可以。后来被安排在200来人的会议上发言。这事透露出他作为一位文人的个性,作为一名民主党派人士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