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政议政
如何让名人故居“活”起来?卢礼阳建议出台保护办法,建立数据库
历史名人是一座城市的骄傲,是城市文化的象征,有名人才有名城。随着政府、社会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和观众审美素养的提升,我市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的环境大为改善,越来越多的故居开门迎客。但是,也有部分故居的保护发展情况不尽人所愿。如市区登选坊66号,建于晚清的夏承焘旧居,系二进七间合院式木构建筑,目前住户密集,形象不尽如人意。在夏承焘旧居不远处,吴百亨故居也是同样“遭遇”。位于市区四营堂巷的朱自清旧居,修缮保护得较为完好,可惜游客稀少。
市区登选坊66号,建于晚清的夏承焘旧居,系二进七间合院式木构建筑,目前住户密集,形象不尽如人意。
由于受到保护资金短缺、名人故居产权问题、住户自身保护意识淡薄等因素的限制,相关部门在保护过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名人故居保护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此外,名人故居的合理利用亟待提升,很多名人故居缺少展示内容,只是为游客提供一栋孤零零的建筑,缺少名人文化的展示内容和旅游配套设施。温州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发展迫在眉睫。
卢礼阳(温州民进文史工作小组组长、温州市图书馆研究员)建议: 出台保护办法,建立数据库
制订出台《名人故居保护实施办法》,明确名人故居的保护原则、政策、内容、职责等;确定名人故居的政府保护管理机构,使之全权负责名人故居的保护修缮等工作。
解决名人故居业主的后顾之忧:及时改善名人故居基础设施条件,坚持延续文物保护与惠民双赢原则,对故居进行科学规划整治,按照不损害文物本体、格局和历史风貌的原则,改善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创造“外古内今”的宜居生活环境;对重点名人故居,向业主采取产权买断、租用等模式,同时对因保护需要而外迁的业主,在土地指标落实、住房安置等方面,妥善安排;同时,争取名人家属(后裔)的理解和支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积极引进人才,加大对故居保护资金投入。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做好开发利用工作。通过旅游参观、媒体推介、学术研究等多种途径,发挥名人故居的历史文化价值,营造全社会珍惜、保护名人故居的氛围。由专业团队承担布展任务,保证设计与展览质量。建立一个名人故居数据库,便于专业工作者、市民与各地游客查阅。
对一些损毁比较严重的名人故居尽快进行修缮、保护。如瑞安许松年故居、陈步云故居、项骧故居,均存在乱搭乱建、隐含火患等现象;夏承焘故居,应及时腾空维修,按原貌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