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明艺苑
卢礼阳|瑞安乡邦文献丛书整理出版刍议
瑞安作为宋代永嘉学派的重要发源地与晚清维新思潮的重镇,历史底蕴深厚,是名符其实的浙江历史文化名城。瑞安历代积累的地方文献资源特别丰富,在浙南地区首屈一指。近代以来温州五次较大规模的文献整理工作,即由瑞安孙衣言《永嘉丛书》发起端,厥功甚伟。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两浙作家文丛》《浙江文丛》《温州文献丛书》《温州文献丛刊》《温州方言文献集成》《温州市图书馆藏日记稿钞本丛刊》等先后收录瑞安名贤著述四五十部之多,加上《孙诒让全集》以及其他相关出版物,成绩可圈可点。面对瑞安独特丰富的文献遗存,我们的步伐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为此很有必要趁势而上,开展系统、深入、多渠道的整理出版工作。新近瑞安顺应社会各界呼声,启动乡邦文献丛书整理出版工程,令人振奋。就此提出几点意见,谨供有关方面参考。
目前《丛书》工作方案尚未发布。建议在广泛摸底的基础上,审慎考虑取舍和严格斟别筛选,最后确定选题,并邀约相当的专家学者承担任务,分阶段施行。历史文献的整理,不是轻而易举之事,既需要甘于奉献的情怀,更需要过硬的功底,还离不开优良的学风。讲求古籍文献整理的专业规范,按学术规律办事,尤其重要。这项工程列入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势必有考核任务,但应牢固树立"进度服从质量"的意识,注意平衡,妥善处理质量与进度两者关系,精心打磨,庶几对古人负责、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
与乐清相比,瑞安起步晚了整整十年。希望瑞安方面借鉴乐清等兄弟县(市)的成功经验,树立精品意识,切实注重图书品位,争取后来居上。当务之急是物色一位既胜任工作又严于律己的许宗斌式的主编,组成精干的编辑班子,认真把关。经过五年甚至更长一点时间的努力,提供一整套比较完备而有新意的瑞安地方文献,经得起读者挑剔,经得起时间淘洗。在出精品的同时,造就若干热心文化事业、钟情文献工作的青年学人,达到既出书又出人的目的,那就皆大欢喜了。
瑞安作为宋代永嘉学派的重要发源地与晚清维新思潮的重镇,我们理所当然重视宋代文献的整合工作,但《叶适集》《陈傅良先生文集》《刘安节集》《刘安上集》《许景衡集》等永嘉学派代表人物的著述,前些年均已出版,有的还计划修订再版,建议暂不列入整理计划。当然,查漏补缺,自属必要。对此可酌情安排。相比之下,晚清民国时期瑞安名贤辈出,著作蔚为大观,已刊《黄体芳集》《黄绍箕集》《陈黻宸集》《林损集》《赵钧日记》《林骏日记》《沈宝瑚诗文集》等之外,还大有文章可做。如项霁、项骧、杨绍廉、孙孟晋、金嵘轩、张慕骞、张一纯、张宋庼诸家,值得花大力气,广泛搜罗,精耕细作。此外,民国瑞安县商会档案,也可列入整理工作日程。这批文献价值高,能多角度反映瑞安的近代化历程,给予我们有益的启迪。
温州各地出版物的发行工作,一直是软肋。不少读者感叹,温州地区出的历史文献,很多品种书店看不到,瑞安也不例外。为书找读者,为读者找书,是文献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委托出版社配合发行、争取新华书店协作代销、沟通财政支持自办发行等,都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希望瑞安方面不畏难,多管齐下,千方百计做好发行工作,既对得起作者与整理者的心血结晶,也促成更多瑞安学术成果走出温州,走向全国,进一步提升瑞安的文化形象。
整理古籍文献,通行影印与标点两种方式。与标点本相比,影印本工作周期短,出版见效快。但投入资金不菲,社会效益却不一定理想。以前几年问世的《重修金华丛书》为例,当地财政出资五百万,影印本印一百二十套,一套两百册,定价十八万元,结果相当一部分丛书束之高阁,真正需要查阅的读者难寻其"芳踪"。当然,如果出版社自筹资金,不需要当地财政提供巨额补贴,另当别论。标点本虽然工作难度较大,出版周期稍长,但只要工作到位,其质量、品位有足够保障。
有鉴于此,建议结合瑞安实际情况,分析利弊,通盘考虑。最好先采用标点本出版,便于更多的读者利用,以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的社会效益。如果经费宽裕,完全可以过几年再推出影印本。
卢礼阳,温州民进文史工作小组组长、市图书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