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明艺苑
快来看!沈克成先生讲述温州话的前世今生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海内外温州人团结一致,先是驰援家乡和祖国,再是团结一致向海外侨胞和政府伸出援手,一场场抗疫爱心接力,让“温州”成为一个暖心的名词。
温州人,温州话,温州情,本期小编与诸君聊聊我们熟悉的温州话,讲讲这个被美国电视剧称之为“魔鬼之语”,名列中国最难懂方言之首的温州话的前世今生。
温州话是怎么来的呢?温州人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讲如今的温州话呢?来听温州民进前辈、《温州话辞典》主编沈克成教授,告诉你温州话背后的故事。
沈克成教授 杨冰杰 摄
很早很早以前,我们温州人不是讲温州话的,现在的这种温州话是从三国时期开始讲的,到了唐宋时期才正式定型。
早期温州人讲什么话?
从古越语到古吴语
地处东南的温州在秦汉以前为瓯越地,属百越的一支,主体民族为百越人。百越有於越、瓯越、闽越、东越、扬越、南越、骆越等。绍兴叫於越,温州叫东瓯越,福建叫闽越,广东叫南越,广西叫西瓯越,越南叫骆越……
温州博物馆藏春秋耸肩尖足空首布币
大家都知道,在两千两百年前即春秋时期,我们这里原来有一个诸侯国叫东瓯国,东瓯王驺摇是勾践的子孙。
驺摇当时讲什么话呢?从文献记载推断,古代吴越两国同说一种话,它跟北面的齐国不能通话,与西边的楚国也不同语。齐楚两国说的是汉语(华言),吴越两国说的不是汉语,而是古越语。
古越语属于侗台语,是今日侗语、水语、壮语、傣语、黎语、泰国泰语、越南京语、缅甸掸语等共同祖语的兄弟语。现在我们所说的温州话中还留有许多古越语的痕迹。
江蟹生
温州人说话时喜欢将修饰成分倒置在中心词之后,如“板砧,膀蹄,饭焦,酒汗,楼阁,闹热,墙围,笋干,头衔,鞋套,鞋拖,腰身,针金,鱼生,菜头生,江蟹生,豆腐生,豆腐软,菜咸,菜干、老鼠黄、篾青、篾黄,鱼咸行,人客,风颸”;“天色冷,天色热”;“饭吃添,你走好,走快俫,我走道,你吃先”;“红显、好显、苦倒”等等。
在词汇方面,也有许多基本词汇跟现今的泰、傣、壮、侗、京语相同。
如田野,温州话说“垟”;木筏,温州话说“排”;骂人,温州话说“謴”;阉割,温州话说“镦”,音同泰语。
大锅,温州话说“铫”,音同侗语。
酒埕
鞋隔褙,温州话说“迫”;鸟啄物,温州话说“咄”;酒坛子,温州话说“埕”;傻、蠢,温州话说“憨”,音同壮语。
上瘾,温州话说“念头”;蓓蕾,温州话说“蕊”;抚摸,温州话说“捋”,音同越南语。
抛物,温州话说“甩”,音同拉珈语。
这些都应该是古百越语的残留。
公元前3世纪,楚国灭越,派春申君加强对吴越之地的统治,历经560年,直到秦统一中国后,楚人在吴越等地仍有强大的势力和影响。在这一段时间里,东楚方言与古吴越语相融合形成一种有地方色彩的汉语——江东方言。
吴越地区最初的华夏语影响就是由楚人带来的。从此,汉语通过楚方言的形式大量地进入吴越。
温州话中至今还保留着南楚沅湘方言,如发怒叫“惮”、染病叫“过人”、抛弃叫“厾”、游玩叫“嬉”、怎么样叫“訾那”、螳螂叫“头髦公公”、蝼蛄叫“土狗”等等,温州话中有两句最具方言特色的俗语词“吃吃嬉嬉眙眙戏”、“牛拔过眙勿着虱爬过密密掐”都见于楚语。
江东方言是温州话中前、中古层次的主要来源。江东方言在六朝时称为“吴语”,但性质跟今吴语不同,它应是现代吴语、江淮官话、闽语、徽语的共同祖语,因此我们称之为古吴语。
温州话为何保留较多古音?
远离京城受北来官话影响少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全国分为36郡,于吴越地东置会稽郡、西置鄣郡。置郡设官驻兵,标志着汉人对吴越地区进入正式开拓阶段,但当时越族力量还很强,浙南、福建一直还是越人天下。
后来,东瓯跟闽越不和,东瓯国王向汉武帝请求西迁,于是将4万子民迁往安徽。当时东瓯国绝非只有4万人,迁走的4万人仅是王室、军队和富豪们,而大多数老百姓没有走。到了三国时,这里成了回浦县。后来汉人大量进入,政权被汉人掌握,但老百姓说话的习惯一时是改不了的,尤其在山区还保留着古音,这叫语言的底层。
永嘉丧乱,五胡乱华,晋室东渡,大量汉族移民南下。据不完全统计,渡江南下的士族和百姓多达一百万人以上。
南下汉人带来的北方话和江南原有的方言差异很大。在西晋末年以前,江南基本上是清一色的江东方言,但在东晋以后,长江南方逐渐形成了古吴语。
中国早期文明虽以北方为主,但自东晋天马渡江之后,北方文化屡遭战乱破坏,大量士人因避战乱南迁,中国文化中心就开始逐渐南移。据史载,衣冠南渡以后,80%的北人移居南方,剩下20%的北人与大批涌入的胡人杂居。经过这番民族大迁徙,南北方的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大致是:南方为汉人,包括原来的非汉民族;北方为胡人,掺杂少数残留的原北方汉人。
安史之乱剧照
中国最大的几次从北向南的移民运动都发生在唐宋,如安史之乱,黄巢起义,都引发了大批北人南迁。宋代也有大量北人移居南方,至北宋灭亡之际,尤其是宋室南迁,使江浙一带的汉人人口大量增加,这一民族迁徙达到高潮。可以认为,传统中国的北方已经完成民族大换血。自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以来活跃在中原历史舞台的“中国人”,基本上换成了一批一批来自更北方的外族人。
这一大换血,至元末历时一千年。加入中国的外来民族是分期分批来的,无论出自什么原因,都是入境随俗,被分期分批地汉化成北方汉人。他们原来的民族,几乎都已消失。由此,北方方言形成并逐渐为汉人接受,成为汉语内部较为一致、相互之间基本能听懂的一大方言。这种新兴的语言成为了一个新的语种——官话。
随着元灭宋统一中国,官话方言凭借政治优势,深刻地影响了吴、湘、粤、赣、客、闽等南方汉语,从而形成了今天中国汉语语种地理的基本格局。
大规模人口迁徙产生的外来人口,增强了当地汉语方言对非汉的同化力量。浙北地区受北来雅音官话的影响形成北吴语(以苏州话为代表);而南吴语则以温州话为代表。
东瓯王庙
尽管北来雅音官话的力量很强,远离京城而发展较慢的南吴语则仍保持较多的古老特征,如老婆叫“老安”,“老人客”是从“老安人客”变来的。“新孺人”是指新娶的妇人。自古有把未婚女孩称为公主、郡主、县主或院主的,温州人就把未婚的女孩称为县主儿,这里不能用“媛”,“媛”是指已婚的媳妇。
元朝统治者将“汉人”与“南人”分为两个不同民族。当时“汉人”讲汉语,即讲有卷舌音而没有入声的北方话;“南人”讲“南语”,即有入声而无卷舌音的南方话。此种语言状况,一直延续到了21世纪。
今天的南方人,讲不好普通话的最大障碍,还是一个老问题:不会卷舌音,其次是前鼻音后鼻音分不清楚。
但是毋庸置疑,南方汉语基本上保持了历代南迁汉人带来的古汉语传统,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一部分古代语法,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追溯古典人文传统的重要资料。
来源:
《既不同于吴语,又不同于闽语,温州方言为何如此独特?温州方言的前世今生 》 原载《温州日报》 作者沈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