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明艺苑
沈克成:成功提案不容易
温州市政协前主席蒋云峰曾给我这样的评价:“沈先生是温州市七届、八届政协委员,他不辱使命,积极履行职责,是一名称职的政协委员。”
在第七届、第八届9年时间里,我总共撰写了156份提案,平均一年撰写17份。据不完全统计,其中5份被评为优秀提案(或优秀大会发言),6份被评为重点提案。两份被政府采纳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在所有提案中,采纳率大概占八成以上。为此我曾经感到沾沾自喜,但后来也听到一位政府官员打趣说,如果都采纳沈委员的建议,政府恐怕早要关门了——哪来这么多钱!
今年是政协成立70周年,吴主任约我写点什么,我答应了,却不知该写些什么。事隔十多年,回顾过去当委员的那段时日,经验和教训应该远远大于欣喜。
当一名称职的委员,首先要摆正位置,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民主党派不是执政者,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参政议政者,是政府的“幕僚”,归根结底我们说话是不算数的;作为政府主管的官员,他们应该比我们懂得多,内情了解得多,有关政策法规也掌握得好,我们必须虚心向他们学习。
其次,作为政协委员,要牢牢把握“亲民协政”的工作定位,充当政情下达、民意上传的中介和桥梁。委员的使命是传达老百姓的呼声,所以应该敢于直言,不患得患失。对政府表示赞同的意见当然好说,但是跟政府相左的一些意见也应该表达出来。只要是出于善意的、发自真心的,哪怕是吐点槽,也就无所畏惧了。如果我们的意见能引起老百姓的共鸣,那就是最大的成功。
第三,每当撰写提案时,要尽最大努力去作好调研和准备。每一份提案都应该尽可能做到五有,即有说明,有分析,有依据,有建议,有分寸。
最后一点最重要,绝不为私利,不按自己的好恶写提案,尽可能不带或少带感情色彩。
2003年5月13日,《温州日报》上有一段采访我的记录:
“你是一位学者型的政协委员,为什么会写这么多关注社会民生的提案?”
“我本来就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所以最能体会弱势群体的疾苦。我现在退休在家,凭我的年龄、阅历,为百姓说话正当时候。”
“提案是为了帮助有关部门做好工作,所以观点不能太偏激,绝对要善意;要有针对性,不能发牢骚。事实上有关部门都是非常需要听听建议,甚至批评的,所以对我们的提案往往都是很欢迎的。
“我写提案,包括选题、论证、建议,只有一个想法,希望尽一位政协委员的职责,为政府建言献策,为老百姓和政府的对话扮演一个中介的角色。我从来没有考虑到是否会被评为重点提案或优秀提案,因为一个提案能真正被政府采纳,发挥一定的效果,往往需要经过一两年或更长时间的反复论证、磋商和推敲……”
现在回转头来看,提案能被政府采纳,当然是好事。但真正有份量的提案,往往都需要经过几个来回才能办成。试举几个例子。
成功提案范例之一:梧埏恢复了旧名
我曾经写过长长的一篇文章《温州地名的文化解读》,在担任民进界别市政协委员期间,也提过好几个有关地名方面的提案。
我发现瓯海梧埏是个有悠久历史的古老集镇,也是温州南部的交通、经济重镇,但它的名字却怪怪的,经常有人将其读成wúyán,或wúshān,令人无所适从。于是我认真作了一番考证。原来梧埏并不是古老的地名,明弘治、万历及清乾隆的《温州府志》和光绪的《永嘉县志》均记为“吴田”,民国初期改为“梧田”,民国后期才改为“梧埏”。为什么改?是谁改的?已无从考证了。
“埏”字在古代有两种读音,即yán,和shān。义指大地的边远之地,或指用水调和泥土。“埏”是个生僻字,《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大词典》(2000年版)没有收其字。《现代汉语词典》只读shān,作揉和解。试想,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无论如何是不会将其念成wútián的。这样一来,地名就失去其意义了。
在20世纪50年代,国家曾将一些生僻难认的地名用字作了更改,但当时只限于县级以上的地名。根据1986年国务院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地名的命名应避免使用生僻字。”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用生僻字作地名已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了,它不仅会人为造成混乱,而且不利于信息交流。因此我提案,地名管理部门应该尽快报请上级批准,将“梧埏”恢复原名“梧田”。
当时市民政局的答复是:多次与瓯海区、梧埏镇人民政府协商、讨论。他们认为,“梧埏”这一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地名已深深扎根于当地人民的心里,“梧埏”这一无形资产来之不易。
但是,我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第一,据《瓯海区地名志》载:“梧埏清前均记为吴田,后改名为梧田,再改名为梧埏。”梧埏沿用至今还不到一百年,而且未见有确凿理由。
第二,埏(音tian)并非吴方言地名用字,在温州地区也不多见,仅因为有了“梧埏”就认定为是地方读音,理据不足。
第三,几乎查遍所有辞典,未见“埏”字有读tian的。所以,除了温州本土人外,是不可能有人将“梧埏”读作wutian的。50年代国家曾将一些生僻难认的地名用字作了更改,如将新疆的“和阗”改为“和田”。按史载,“和阗”从来未称作“和田”的,而“梧埏”历史上一直称作“梧田(吴田)”。国家之所以没有将“梧埏”改名,是因为当时只限于县级以上的地名,而“梧埏”仅是温州地区的一个镇。
第四,根据普通话正音原则,应该尽可能减少地方读音。所以即使我们硬要求保留此音,但在今后所出的辞书中,是绝不可能在“埏”字头中增加tian的注音。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现在的汉字输入国家提倡用拼音,但无论在哪一台电脑上,当你输入tian时,是绝不会出现“埏”字的。因此造成不便的恰恰是梧埏人、瓯海人和温州人。作为地名管理机构,为什么不多为本地人着想,为我们的儿孙着想呢?
由于我的坚持,市民政局终于被我说服了,把我的建议直接报到省民政厅,很快就被省里采纳了,他们说这个不须交给下边讨论,按规定办就是了。2003年底,省民政厅直接发文,撤消“梧埏镇”,成立“梧田街道”。谁也没有争议,也不知道是我在从中捣腾。
郭公山是温州城区唯一一座以人名命名的风景山。郭璞(276-324),晋代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他以精通卜筮之术闻名于世。温州在晋太宁元年(323年)修建郡城时,请郭璞为卜郡城。郭璞当时登上温州西郭山察看地形,看到数峰错立,依山控海;九山环列,状如北斗。于是建议跨山筑城,引水入衢,可长保安逸。1700多年风云变幻,至今温州城基本上还保持着原来的格局。
温州人民为纪念郭璞卜城的重要贡献,把他登临相城的西廓山改名为郭公山,并在山下建郭公祠。
20世纪70年代,郭公山及其周围山地全被民居侵占,成了层层重叠的住宅,胜迹尽毁,山景全非。
2001年,我在市政协七届五次会议上交了361号提案,题目是《建议在郭公山顶建一座郭璞塑像》。我是这么写的:“郭璞是温州的开城鼻祖,我们应该在郭公山顶建一座郭璞塑像,就像永嘉人民在楠溪大桥边建了一座谢灵运塑像一样。如条件许可,还应该改建富览亭,重建郭公祠……不仅要让世世代代的温州人知道这段历史,也应让海内外的游人都了解温州有这么一段美丽的传说,这也可算是弘扬瓯越文化的一个手笔。”
2002年,我又在市政协八届一次会议上交了第371号提案,题目又是“建议在郭公山顶建一座郭璞塑像”。我是这样写的:“为了介绍郭璞及其选城的博大思想内涵,演绎温州古城变迁发展的历史过程,展现古人的诗词歌赋,标识温州现代化的伟大成就,政府应该尽快在郭公山顶塑一座汉白玉郭公像,并建郭公祠或相关展览室。”
2004年,我又在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上交了第101号提案,题目是“再次建议在郭公山建郭璞塑像和富览亭。”我要求:“为了使郭公山增加文化韵味,尽快组织论证,争取早日付诸实施完善。”
经过4年持续不懈的努力,终于感动了上帝,政府拨下专项资金,好像是两百六十万元。市政园林局交给园林养护大队实施,具体负责人是周涓涓总工,一位非常年轻的女强人。她很认真,又很仔细,特别善解人意,时时刻刻怕得罪了我这个锱铢必较的倔老头。那个时候我还算年富力强,经常往山上跑,重点是确定两个亭的位置,还有郭璞塑像该怎么放。
先说说富览亭,历史上名气很大,文献上记载的也不少,至少要符合三个条件:在金沙岭上,紧挨着罗城,面对瓯江。可是找来找去,就是没有地方,最后迫不得已,只能将其放到山顶上。
再说说郭璞像,古人的相貌,就像老外看中国人,都是一个模式。怎么办,当时是委托临海一家古建筑研究所设计的,他们还跑到郭璞的老家山西闻喜去取样,最后采用了动态的姿势,大家看了基本满意。当时我们计划将塑像安放在山顶,座基都做好了,让郭老头面对古城紫微区,即积谷、海坛、郭公、松台四山的交叉连线的中心点即人民广场处。正当顺利施工中,突然一天周涓涓给我打了个电话,说山路太窄,起吊设备无法安,郭璞的像搬不上去,怎么办?让放在山脚的草坪中,可不可以?她征求我的意见。我说既然这样,也只能这样了。待我赶到现场,郭老头已安顿好了,面朝着正南方,笑得很开心。
再说说郭璞像下的碑文,当时的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要我执笔,他特意交代我两件事,一是郭璞是否来过温州,学术界有争论,要设法模糊处理;二是按国际惯例,凡是人文景观的修建都是民间行为,千万别说是政府拨款。我很听话,他也满意,就这么成交。
从这一故事,可以得到一点启发,当一名政协委员,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只要认准了的,就要坚持不懈,不怕得罪人。
成功提案范例之三:卓公亭诞生记
2001年,我在市政协七届五次会议上交了第442号提案《建议在江心修复卓忠毅公祠》。我说:“卓敬是瑞安人,榜眼,官至户部侍郎。后成了朝廷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但史书上对他赞扬备至,千古流芳。明隆庆初年,诏谥卓敬“忠贞”,即在温州郡城南及瑞安县治前,分别建立“卓公祠”。不久,郡守卫承芳将郡城的卓公祠移建于江心寺文信国公祠之右侧,称卓忠毅公祠。可惜的是,民国二十七年(1938)5月日机炸毁江心屿卓公祠。
“人们把卓敬与谢灵运、文天祥相提并论,更有以三闾大夫屈原来喻之。遗憾的是,江心的卓公祠自从被异族日寇毁圯后,至今仍未恢复。今年是卓敬殉难600周年祭。为了祭奠这位忠贞不二的谏臣,为了纪念这位廉洁奉公的贤士,温州应该重建卓公祠。”
为了此提案,市文化局文物处王同军处长两次跟我到现场踏勘,遗憾的是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因而局里的答复是:“根据江心屿总体修建规划,原江心屿区域范围内原则上不再修建新建筑物,加之文信国公祠、浩然楼周围已无空地,想在原址复建卓公祠有较大困难。因此,我们认为待浩然楼餐馆搬迁后,在浩然楼与文天祥祠之间的绿地上建一纪念标志碑,告知后人较为妥当。”
2002年,我又在市政协八届一次会议上交了373号提案“建议在江心博物馆旧址处修复卓忠毅公祠”。我认为,重建文物,最好能在原处或其附近。今年市博物馆即将搬迁,正好可以腾空一些位置,供其重建。这是个大好时机,希望市文化局能牵头跟有关部门协调,把这件工作落到实处。
2003年温州市文化局的答复:“沈先生的建议思路较好,但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筹安排,该馆腾空后将作为温州革命历史纪念馆馆舍。因此在原博物馆处重建卓公祠不现实。”
后来另有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继续按着我的思路,先后又提交了类似的提案,直至2014年,终于由市文化局牵头,在西塔山脚下,建成了卓公亭。由于我是提案第一人,又曾为促成此事跑了不少路,卓氏宗亲邀请我撰写碑文,今摘录碑文最后一段:
近十余年来,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屡屡提案,要求重建卓公祠。尤在当今时俗颓丧,世风日下之际,弘扬卓公忠贞刚毅、清廉奉公气节,极具深远意义。今经有关部门鼎力支持,终于以祠改亭,得以重建,让卓公精神彪炳于日月星辰之下,巍然于雁山云影之中。
今集先贤褒忠之辞,昭示世人:
越域瑞乡,峨峨卓公。瓯江孤屿,楚楚新宫。
鲠毅忠贞,仰瞻万众。刊碑撰德,今古英风。
乡后学沈克成敬撰,乙未仲秋
没有成功的提案之一:江心西园的遗憾
2000年前后,市政府打算在江心西侧淤泥积聚区建一个西园,交由开发商开发。后来又计划在东瓯大桥上建一匝道,通向西园。闻讯后,民进界的政协委员们议论纷纷,觉得这是对江心景区整体形象的极大破坏,立即提交了一份302号集体提案《保护江心屿的孤岛特色》。我们认为:江心屿素有“瓯江蓬莱”之称。江心屿作为温州的形象,已远远超出单纯的人文地理景观上的意义。东瓯大桥跨越江心屿而建,本身就是一大失误,虽节省了建桥费用,却破坏了江心孤屿的整体形象。虽然孤岛的整体形象已被破坏,但游客们仍只有水路一条,只能靠摆渡过江,孤岛的基本特色依然存在。一旦匝道方案付诸实施,孤屿从此不孤,江心的特色和魅力将丧失殆尽。”
2000年市政府办公室给予答复:“对建不建东瓯大桥下岛匝道问题,市政府始终是持慎重态度的,广泛听取了各方面和专家的意见。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建不建“下岛匝道”的意见是不一致的,一种意见就是像你所提建了匝道就毁了孤屿特色,以不建为好;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东瓯大桥跨岛而过已经使孤岛不孤,建不建匝道影响不大,而且建了匝道利于游览,利于洪汛时人员疏散和开展抢险工作。市政府经过综合分析,权衡利弊,最后下决心建设下岛匝道。但同时,市政府明确要求,汽车下岛后只能停在桥下停车场,不能上岛行驶;浏览区与停车场之间采取隔离措施。规划要求开一条人工河,上用木桥沟通,游人从木桥上通过,防止汽车上岛。相信采取以上措施后,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孤屿的特色。”
我当时的反馈意见是:“已经铸就的错误虽无法弥补,但再一意孤行,在桥上建汽车匝道,则是一错再错。这是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不在乎影响大或不大。”
温州市政协《社情民意》2001年第34期专报中也提到:
“据市政协委员沈克成反映:江心屿作为中国四大孤屿之一,是温州一个重要的文化象征。
“现在江心屿匝道一旦建成,汽车上岛,必将扰乱景区的宁静和清幽,江心屿的环境和生态也将受到极大破坏。温州生态环境本来就不理想,连这一片天赐的净土也不放过,实在太残酷了。生态是城市的主要内涵,如果破坏了生态,还谈什么城市品位?如果政府一定要建,提两条建议:
“一、市政府曾明确要求,在游览区和停车场之间开挖一条人工河,用木桥来沟通,汽车不能上岛。市政府应严格执行此规定,特别是对特权阶层,不能开通‘绿色通道’。
“二、当务之急要修建西区的沿岛围堤,植树造林,扩大绿地面积,提高江心屿的品位和档次。”
时过10多年,大家有目共睹,西园的开发总体上是失败的,如果当时个别领导不一意孤行,能采纳政协委员的建议,只须在江心西区植树造林,扩大绿地面积,现在的瓯江中,将有一个比三垟更漂亮的生态园了。温州城区里又多了一块绿肺,那该多好啊!
没有成功的提案之二:东瓯文化城的动议
2005年,我执笔写了一份《建议打造东瓯文化城,纪念建城2200周年》提案,结果被市政协选中,要我代表民进在大会上发言,并被列为重点提案。
我说了这么一段话:“文化是一个城市的财富,是一个城市的根系,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归根结蒂是文化的竞争,是文化力的比拼。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城市的兴衰取决于文化。……有人形容我们温州是文化的沙漠,因为我们的东瓯文化虽然底蕴很深,但我们没有珍惜她,爱护她,至今没有让她形成特色文化。”
我们提议,建一座富有内涵的东瓯文化城。建议由市政府牵头,综合规划、土地、文化、园林等部门的力量,对全市范围内的古遗存进行一次全面普查,按照原地保护和异地搬迁保护相结合的办法,妥善加以规划,制订方案,落实措施,并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古民居、古建筑、古祠堂、古窑址、古廊桥、古水碓等,将其迁移过来,进行集中保护和展示。第一期我们可以先抓下列五个重点项目:造纸和印刷工艺展示区、南戏馆和亲水戏台、永嘉学派和水心纪念堂、永嘉禅和弘一法师纪念堂、谢灵运和永嘉四灵纪念馆。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此建设民间工艺一条街,建设民俗嘉年华,将各种非遗和民间文化形式进行再现;我们还可以将温州一些地方产品进行集中展示。如果让来温州的游客在这儿呆上两个小时,我们就成功了,她就能为我们创造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们认为,建设东瓯文化城的建议是可行的。上届政府曾经在会昌湖沿岸新桥地带规划了谢灵运公园、南戏城、民俗馆等建设项目,可惜由于资金欠缺等原因,至今未能启动。我们可以把东瓯历史文化城选址在那儿,因为它的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
我们还建议,向民间借脑借钱,为城市建设献计献策。政府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政府要搭建一个让文化人活动的平台和舞台,充分发挥文化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显其才、各得其所”。
东瓯文化城的建设,对于政府而言,她可以是个文化建设样板工程;对于老百姓而言,不仅多了一个旅游、休闲的好去处,而且也多了一个了解家乡、认识家乡的窗口。因此,这个集合温州历史文化精华的工程,对于温州来说,既是历史文明继往开来的承接点,又是追求攀升现代文明的新起点!
对此提案,市政协非常重视,特意由王成云副主席带队,于2005年12月组织有关人员去江西景德镇取经。景德镇政府就曾经划出一块地,把历代当地的有代表性的古民居、古建筑,古窑炉等都搬迁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甚有影响的文化园,得到了历届中央领导人的肯定,也成为一个热门的旅游景点。
可惜,由于资金等原因,这一提案没有得以实施。不久,我也完成了使命,不再当政协委员了。其实,现在正逢大拆大建、大整大美时期,有大批古门台、古民居、古建筑都将毁于一旦,如果有这么一个园区,将这些宝贝集中在一起,绝对是一件大好事。至为遗憾!
来源:温州市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