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进风采
【会员风采】我会会员木冬妹获“浙江省先进护士”荣誉称号
5月10日,浙江省护理学会举办纪念5.12国际护士节暨优秀护士表彰大会。我会会员、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副主任护师、神经外科护士长木冬妹荣获“浙江省先进护士”荣誉称号。 木冬妹1991年参加工作,从事护理工作30年以来,一直秉承“微笑、热情、专业”的护理理念,在神经外科临床一线不断践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护理服务。良好的心理素质,任劳任怨的专业精神,细致入微的护理投入,以高度的责任心、爱心、耐心真情为患者服务,是她每天的工作常态。踏踏实实工作,严于律己,积极上进,刻苦钻研,不断提高护理专业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最安全、最优质、最满意的护理服务,是她不懈的追求。 一 医德高尚 热爱临床护理工作,用心呵护每位患者 神经外科是一个护理工作极其繁重的科室,病人病情危重,基础护理多,抢救病人多,平时她总是任劳任怨的工作,不计个人得失,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为提供更优质的护理,她常常做到极致与最佳。神经外科脑出血及重型颅脑损伤出院后卧床患者,当地卫生院不提供更换患者胃管、尿管等护理,为了让患者更舒适,减少家属为患者因更换胃管、尿管到医院而来回运送的奔波,她从2010年就开始就用自己的时间上门为出院后患者更换胃管、尿管等,将护理专业从医院延伸至患者家庭,切实减轻了患者及家属的负担,受到了患者家属及当地百姓的一致好评。此项延续性工作的开展,提前十年开启了互联网+延续护理模式,具有前瞻性的视角。同时,全程高效的护理服务模式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提高医院病床周转率,减少均次医疗费用,在人口老龄化与慢性病人群数量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有效缓解了医保支付压力,分担国家的后顾之忧。该事件曾被中华医院管理杂志报道,对“互联网+护理服务”开展起到推广及促进作用。她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及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融入到护理工作中,在提高护理技术、技能水平的同时,拓展护理内涵,使护理更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努力为患者提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的护理服务。 01 为无名氏患者提供亲人般的护理 2012年7月份,科室收治了一位由120救护车送入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该患者没有家属,她每天协助患者翻身、拍背、鼻饲、皮肤按摩等护理工作。患者在住院治疗的100天后病情好转,能简单讲述几个字,但仍无法明确自己是谁。她一如既往地协助患者肢体功能锻练,如果哪天她工作忙,没时间给患者功能锻炼,患者就一直很焦虑,等她一来到患者面前,他的焦虑情绪就消失了,科室的护士们称她是患者的抗焦虑药。她和她的护理团队一直凭着视患者如亲人的责任感进行精心护理,在患者住院200多天后,终于说出了自己及家人的姓名。当患者的母亲来到病房时,她说:“你们给了我儿子第二次的生命,你们是生命的天使,没有你们,我儿子早就不在这世界了!”。工作30年来,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但她觉得这一切都是她应该做的,因为她是一名护士!那是一种对病人生命的热爱,对护理工作的热爱,更是一种作为白衣天使的基本风范! 02 把护理关爱的光撒播给每一位患者 2015年9月,一位全身多处刀砍伤,脑挫裂伤的男性患者收住神经外科病房,该患者神情淡漠,沉默寡言,一侧肢体偏瘫,没有家属陪伴。她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买了防滑的拖鞋给患者。针对该患者的心理问题,她请了义工来疏导患者,协助患者下地行走。终于,在她们的精心护理与帮助下,患者能主动与人交谈,能自己行走了,眼里也多了点笑意,当患者出院时,他对她说,“当社会遗弃我时,让我感到冷漠时,因为你们,让我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以后我会好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她说,“我们不需要你的报答,但愿你能把我们对你的关爱传递给需要帮忙的人,让这世界充满爱!”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一个个平凡的日子里,她和她的护理团队送走了一个又一个她们亲手护理康复痊愈的患者,她们付出的辛勤劳动得到了广大患者及家属的赞赏。即使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也是她们用心护理的对象,让患者活得有尊严、有希望是她孜孜不倦追求的人生目标之一。 二 业务精湛 借助科研引领护理学科的发展 她专业技术扎实,对神经外科肠内营养支持、静脉管道管理、呼吸支持治疗等护理经验独到。工作期间,因及时的观察,准确的判断,发现脑疝前期症状的患者,及时通知医生并实施抢救而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深受医生与患者家属的感谢与好评。她管理能力强,自担任护士长以来,科室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名列前茅,曾被医院评为优秀护理管理者。临床工作中碰到的护理难题,她借助科研进行探讨及研究,主持温州市科技局课题2项、院内课题2项,参与10余项省市级课题研究。曾获得科研积极分子,将科研的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在核心期刊,共计20余篇。平时她积极开展各种护理新技术、新项目,曾获得护理创新大赛二等奖。她与她的护理团队根据患者存在的问题,率先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开展PICC置管,在重型颅脑损伤胃瘫患者中开展鼻肠管置入,均获得良好的护理效果与社会效益。 01 专业知识引领失语患者康复 2017年12月份,一位18岁男孩从重庆骑摩托车到温州的路上发生车祸,因重型颅脑损伤收住神经外科病区。该患者是单亲家庭,父亲残疾无法到温州照顾患者。患者气管插管10余天,昏迷,无人陪伴,她每天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抚触患者,跟他说话,因言语能刺激昏迷患者神经功能的修复。1个月后,患者清醒了,肢体肌力恢复正常,能下地行走。但患者失语,不能发音,能理解他人的言语。她根据患者能吃饭,能行走,判定脑部运动中枢没有受到严重损伤,患者的失语可能是发音器官受到损伤或者是心理问题导致的。于是,她带领患者到语言训练康复室,经检查,患者的发音器官正常。那么,患者的失语是心理问题引起的,于是她训练患者说话,从单音字开始练习,一个字一个字教他发音,给他购买了幼儿拼音学习本练习。采用激励机制鼓励患者多说话,让他跟每天见到的人讲几个字或者一句话。10天后,患者基本能正常说话了。她说,做一名优秀护士就必须精通专业,并持续不断地提升专业技术水平,让专业知识引领患者康复。 02 开展护理服务创新,提升家属满意度 她不仅关注患者的病情以及心理情况,还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指导。在工作中她观察到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治疗的患者家属,其心理压力非常大,存在很多不良情绪,她通过数据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家属存在中重度的焦虑情绪,家属的焦虑80%以上来源于家属不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家属不能陪伴在患者身边导致的。于是,她对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的陪护制度进行改革,开展了以家庭为中心的陪护制度,让家属陪伴患者,有效地减轻了家属的焦虑。尤其是儿童家属陪伴后,患儿情绪更稳定、更积极地配合治疗。该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上,被多次引用,国内多家重症监护室借鉴她的方法对部分患者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陪护。 三 关注人文教学 注重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