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明艺苑
听!歌唱家为您朗读《山水诗里的楠溪江》
楠溪江,虽然在当代被叠床架屋地后缀上一个“江”字,但论身围,它跟瓯江无法比,论归宿,也只是瓯江一条支流。但作为支流,楠溪江是瓯江山水诗路的重要支线,尤其当代名气越流越大,流成了一个国家4A级景区。
追溯楠溪江最初的流光溢彩,自然又是来自谢灵运,因为他首先在《游名山志》里提到“楠溪”,又有《登永嘉绿嶂山》等诗。
绿嶂山,是楠溪江畔永嘉上塘背后连绵起伏的绿色屏障。2014年盛夏中午,我曾站在其山脚仰望,一个谢灵运主题公园豁然入目。公园入口,屹立着谢灵运拄杖于松石间的雕像。远处的重重青山挨肩靠背安然静卧,正在午睡,阵阵松涛声是它们在集体打鼾。树荫浓密,绿肥红瘦,蝉鸣响亮,这就是他来过的绿嶂山。
沿着山径,一座高大的石牌坊矗立如门,上刻“谢公岭”三字,过岭再上,树木越发拥挤,细流潺湲,《登永嘉绿嶂山》里的名句“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的模样仿佛风韵犹存。
该诗下句是“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参天林木下,因为光线昏暗,东张西望时,不知空中是初升的月亮还是欲坠的夕阳?这句的山林错觉被他在别诗里换种方式描绘为“早闻夕飚急,晚见朝日暾”。
清代《采菽堂古诗选》说“山游至此,一往情深,谁能尔尔。千古好游,无如康乐,即有如康乐者,亦无此曲笔记之”。不管曲笔直笔,谢灵运首游绿嶂山,也引来后世一堆诗人以笔为杖来攀登它,如清代朱彝尊、民国冒广生等。
说罢山水诗的开山鼻祖谢灵运,让我们从楠溪江的江口开始,渐入佳境。
楠溪江江口与瓯江交汇处有罗浮山,此山很神奇,南朝宋《永嘉郡记》记载它“秦时从海中浮来”,按照地理学解释,应该是经历沧海桑田,海退之后,水平面降低,从水底露出来,但是唐代温州刺史张又新是跟谢灵运一样的诗人太守,宁愿浪漫地相信它是从大海深处的遥远仙山上,自行浮游着,投奔温州而来,于是写了一首《罗浮山》猜想道:
江北重峦积翠浓,绮霞遥映碧芙蓉。不知末后沧溟上,减却瀛洲第几峰?
△罗浮山双塔
游楠溪江自古有水陆两种。靠水吃水,先说水路,从江口开始,租一条舴艋舟,让我们尾随南宋永嘉进士潘希白的诗《入南溪》——
沙头落月照篷低,杜宇谁家树底啼?舟子不知人未起,载将残梦上清溪。
为使旅途一帆风顺,先扫除障碍。南溪即楠溪。沙头,本义为沙滩滩头,但是否也特指如今的永嘉沙头镇?把诗题“入南溪”与诗尾“上清溪”相加,鉴定潘希白刚刚进入楠溪江。沙头镇位于楠溪江中下游交界处,是清澈楠溪与浑浊瓯江交汇处,《永嘉县地名志》说因沉积成大片沙滩,故名沙头,是进入楠溪的起点,于是可以一语双关。笔者曾有《楠溪忆》七律,其中“溪口牛羊迷野径,沙头鸥鹭傍渔家”用的就是此招。
△沙头太平岩
杜宇,杜鹃鸟,然则乌鸦、夜莺都哑巴了?被剥夺发言权了?联想作者籍贯,实有深意,杜鹃啼声相传为“不如归去”,杜鹃催归,不是抢饭碗,代替公鸡司晨,而是作者托物言志,寓意了思乡之心。勤劳的船夫不等天亮,不知道乘客还没睡醒,就开船进入楠溪江,可以想象他很善解人意,愿意让作者早点到家。
诗人泊舟滩头夜宿,月落了,天快亮了,该启航了,但他还没完全睡醒起身,舟子不知道,驾船载着他还没做完的梦,划入清澈的楠溪江。不说载人,而说载梦,梦变成有重量的实物,于是,在前面现实主义的景物描写铺垫上,“载梦”升华为超现实主义。
清末杨青《慈荫山房笔记》提到另一首好诗,说一帮永嘉儒生进城科考后坐船回家,有位佚名客人想搭船,穿得破破烂烂,遭到儒生们嫌弃,故意刁难他,会写诗才能乘船,于是途中,作者即兴吟成一首五律:
一棹楠溪去,逍遥不计程。几重山倒退,无数树飞行。
野火连村合,天风激水鸣。飘飘何所似,鸥鹭我同盟。
顿时惊倒一片,儒生们拜服之下,纷纷黑转粉,争相拿出好酒好菜招待他。
还有相似的民间故事版本,据传明朝永嘉花坦的名儒朱墨癯某次从家坐船到温州市区,同船士子不识,也看他不起,出题要他作诗,于是他咏了一首方言诗:
麽小一只舟,听通浪里溜。呢唔迎友客,其共到沙头。
“听通”为溪水拍打蚱蜢舟的象声词,“呢唔”为船桨摇橹的象声词,“其共”为船头撞上码头的象声词,皆用得惟妙惟肖。全诗虽然土得掉渣,俗得冒泡,却也非本地人不能享受其风趣,洋溢着正宗的楠溪味道,足以赏一打永嘉麦饼。
说了水路,弃舟上岸,再换导游为清代永嘉诗人陈遇春,导游词为其《楠溪道中》:
澄碧浓蓝夹路回,崎岖迢递入岩隈。人家隔树参差见,野径当山次第开。
乱鸟林间饶舌过,好峰天外掉头来。莫嫌此地成萧瑟,一緉茅鞋去复回。
“澄碧浓蓝”“崎岖迢递”分别为当句对,“崎岖迢递”分别是双声词与古双声词,是音韵对,再加上前者山字旁,后者走之底,所以还是字形对。“参差”对“次第”为双声词对叠韵词,可谓充分传承谢灵运的对仗艺术,写诗精细到这种程度,如果随便读过,岂非太辜负了作者一片苦心?
△银泉古村
我边走边赏,进入崎岖又遥远的深山曲折处(岩隈)。两岸人家被树木掩映着,参差可见,随着视角变化,一条条乡野山径领了号码牌似的,依次展现开来。也许是欢迎我这个过客,成群杂乱的鸟儿在林间此起彼伏地鸣叫,太多嘴了,简直都是散讲专家。听到动静,高插天外的山峰也调转头凑热闹,模特儿般秀出它的美好身姿。
中间两联最佳,那连绵的长镜头,拟人的摄影手法,都足以作为一部3D动画片的明丽场景。文学史称“清诗中兴”,单凭这首《楠溪道中》,我想陈遇春绝对能入围清诗的“中兴功臣”,谢灵运地下有知,也当抚着美髯微笑。
作者:南航,温州市政协文史工作特邀研究员,温州市谢灵运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朗读者:施丽君,浙江省政协委员,民进温州市委会委员,温州市文化馆馆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温州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来源:温州市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