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胜盼:古人的“妇女节”
发布时间:2022-03-08 来源: 温州民进网(中国民主促进会温州市委员会) 编辑:温州民进
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中国于1922年开始纪念“三八节”。中国古人其实也有自己“妇女节”,而且还不止一个。只不过,古人一般称为“女儿节”。
夏历三月初三为上巳日。古时以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三月初三多逢巳日。在上巳日,古代妇女常会把莽菜花戴在头上,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晚上可以睡得香甜。诗圣杜甫《丽人行》诗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关于上巳节的起源,据专家考证,可能源于上古时期对主管爱情、婚姻和生育的女神的祭祀活动及由此而来的仲春之会。所以这一天也被称为女儿节。三月初三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一年中的第一个妇女节。 “都人重午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金锁当胸符当髻,衫裙簪朵盈盈新。”这是明代万历年间的大学士余有丁在《帝京午日歌》中所写的诗句。诗中的“重午女儿节”指的是端午节。明代沈榜《宛署杂记》载:“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这一天,各家各户的女孩们都簪花配饰,出嫁的女儿也回到娘家省亲,既庆贺端阳佳节,也欢庆属于自己的节日。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最浪漫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每逢七夕,女孩们都会在月下“投针乞巧”,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唐代诗人林杰有诗云:“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所以“七夕节”也叫“乞巧节”。也因为“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九月初九是中国重阳佳节。重阳节也是女儿节。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载:“(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归宁,食花糕。”另外,现在某些地区还留有夜里登山,下山时摘带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头上,以之避邪的习俗。 在古代,妇女们多受礼教束缚,难以走出家门,或接触大自然,而一年中的几个“女儿节”却给了她们放飞身心、享受美好时光的机会。由此而言,古代“女儿节”的意义丝毫不逊色于今人的“妇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