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进风采
【会员风采】胡胜盼:亦读亦写 与戏曲结缘的80后“书痴戏狂”
身为小学老师的他,酷爱读书与戏曲评论,被称为“书痴戏狂”。 他用读书填满独处时刻,期待邂逅无限的悦读空间;以文字做镜头,记录下时光清浅里的人生。他的心中一直亮着一盏灯,从未感觉到孤独和彷徨。 他爱看戏也爱品戏,为了写好、写活剧评,他顾盼于剧院舞台间,流连于乡间戏台下。他希望以戏曲评论的方式,倾诉自己对“戏”的情意,呼唤拓展爱戏人的朋友圈,共同守护传统文化的根脉。 胡胜盼 民进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温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2013年结集出版散文集《过隙闲言》;2017年出版编著《永嘉花鼓》。参与撰写《温州越剧口述史》《温州瓯剧口述史》《永嘉非遗》《东瓯名镇——永嘉》等;撰写文艺评论入编《温州文艺评论》丛书、《浙江文艺评论》丛书、《中国昆曲年鉴2021》。2017年参加国家艺术基金“古代戏曲编创人才培养”项目培训,作品入编《古代戏曲编创人才培养项目剧作集》。曾获浙江省第十届故事会优秀作品奖,温州市文艺评论大赛三等奖,永嘉县文学艺术奖金奖。 痴迷读书 喜爱“迁移阅读” 他喜欢书、喜欢戏是因为从小受爷爷的影响。他的爷爷生前是一位书痴,也是一位戏迷。在胡胜盼小的时候,爷爷就教他认读连环画,带着他在戏台底下转。潜移默化间,他喜欢上了书和戏。工作以后,他对书和戏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于是逐渐也就转为痴迷了。 提到读书,胡胜盼觉得是一件比较私人化的事情。“最愉快的时光,就是搬张椅子,静静地待在角落,让书带我去另一个世界。一本好书是可以反复去品味的,比如《红楼梦》,可以读一辈子。人生不同的阶段,因为阅历的不同,感悟不同,都能读出多种滋味。”每个人的文化背景不同,修养各异,他更愿意一个人静静地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然后再在合适的时间与其他人进行交流。 他最喜欢的阅读方法为“迁移阅读法”。胡胜盼这样解释“迁移阅读法”:譬如,他读了汪曾祺先生有关谈戏的散文,就会将他类似的相关文章都找来通读一下,并会“迁移”到其他作家的著作,比如会读黄裳先生的《旧戏新谈》等。最近他在读李娟的《羊道三部曲》,接下来他就有可能会接着读她的另外几本散文代表作,如《冬牧场》《遥远的向日葵地》等。他认为“迁移阅读”有两个好处:第一,可以对某个作家的作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第二,可以保持一种“一探究竟”的新鲜感和收获“比较阅读”带来的愉悦。其实,读书也是会遇到阅读瓶颈的。有了阅读瓶颈就会产生阅读厌倦。只有不断地保持阅读的愉悦感,才能真正实现“悦读”,滋养身心。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他认为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对阅读始终保有一种亲近感,从而产生依恋感,这是很重要的。他平时所做更多的是引导学生体会文学之美妙,感悟汉语之魅力。对作阅读笔记或挑选书目方面,他的自由度相对比较大,尽量让学生挑自己喜欢的书目,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他们可以摘抄好词好句,也可以写读后感,还可以互相推荐交流。 亦读亦写 阅读是习惯 写作是表达 胡胜盼认为写作是喜欢阅读的衍生品,亦读亦写很重要。写作,他的体会,也有两个好处:一是提醒你及时读书;二是提醒你不要忘了生活。写作可以帮助你成为一个生活有心人。写作,归根结底是对生活直接或间接的记录。它需要写作者睁开眼睛,打开心扉与外部世界对话,只有时刻保持与生活对话的状态,写出的文字才会充满人情、人性,充满血肉,而非故作矫情,无病呻吟。阅读是一种习惯,写作是一种表达,有生命力的阅读和写作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濡润心灵,滋养人生的体验。 读多了,写多了,胡胜盼也想着要出书。目前,他已出版了一部散文集《过隙闲言》和编著了一部《永嘉花鼓》。另外参与编写了几本书。他说写《永嘉花鼓》是机缘巧合。当时永嘉县非遗中心的汪凌霄老师打电话给他,希望他能接手编写这本书。汪老师非常热情,也给了他很多鼓励。就这样,他答应了下来。编这部书,他最深的印象是,非遗在民间。作为一项曲艺类省级非遗项目,永嘉花鼓曾经盛行于温州地区,尤其是永嘉地区。编这部书,由于手头资料比较少,所以需要做一定的“田野调查”和资料搜集。由此,他接触了好几位花鼓老艺人,比如胡玉娣、滕玉英、陈茂爱等。他也采访了永嘉花鼓有名的老艺人朱月翠的女儿陈爱华女士。可以说,从这些老艺人及其后人的口中,他对永嘉花鼓的前世今生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回忆起当年采访胡玉娣,胡胜盼显得十分动容。他说,那年胡玉娣已是80岁的耄耋老人,尽管在追忆演唱花鼓经历的时候,老人已经不能做到条理清晰,准确表述,但从她的描述中可以想象当年永嘉花鼓在民间广受欢迎。 胡胜盼虽是小学教师,却很乐意利用空闲时间为抢救非遗与时间赛跑。因为他觉得自己就是沉浸在非遗的馨香文脉里长大的,不想看到传统文化被历史的烟尘裹挟而去,成为遥远的记忆。 恋上戏曲 用评论助推戏曲发展 说到戏曲,他多次提及自己小时候是在戏台底下转大的。还在永嘉老家的那段日子里,一到农历八月十三,爷爷就会拉着他去看戏。后来举家迁到了温州市郊,父母苦于没有其他谋生手段,就做了辆板车购置了一点小玩意推到戏场上卖。就这样,他几乎也就跟着戏班赶场子了,记不清当时看了多少场戏,也不知留下了多少感动。 戏看多了,他开始阅读《中国京剧》《中国戏剧》等戏剧类专业杂志,动笔写评论,投稿件,稿件得以发表之后瞬间点燃了他写评论的激情。2017年,他参加了在温州举办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古代戏曲编创人才研修班”,碰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精英人才,同时也聆听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界大咖们的授课。为期一个月的封闭式学习给了他丰厚的艺术滋养。再后来,他加入了温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和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有了更多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使得他进一步接近了梦想。 温州是“南戏故里”。温州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温州戏曲生态的良性发展理应得以延续。而就戏曲发展而言,戏曲实践要想升华成为新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评论的推动。前不久,他写了有关如何发挥温州戏曲的区位优势,擦亮“南戏故里”这张金名片的评论,参加了“建议成立温州戏曲曲艺中心”的讨论,引发了热议。 在他看来,戏曲评论应该有四个维度,即“本体的维度”“民间的维度”“历史的维度”“现代的维度”。评论者,首先要有比较好的文艺功底,要具备艺术史、文学史、美学、哲学的功底,还要有看戏的时间和精力,要泡在剧场里;再者,写好评论要能走进创作者的内心,要写好采访提纲,为走心的交谈做足准备。 目前,温州文艺圈里专门写戏曲评论的人并不是很多。胡胜盼时常也会感觉自己写的评论有些浅薄,但他又同时觉得再微弱的声音也是一种支持和呐喊,是一种鼓与呼。毕竟戏曲出于民间,胜于朝野,是大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需要有越来越多追求“戏曲梦”的人来共同呵护。
来源:看温州